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一位智慧妈妈,17年教养经历,20多年心血凝结,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培养了国际化、高素质的耶鲁女儿!
女儿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
普通工薪阶层培养出耶鲁女孩儿,靠的是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的陪伴。
“相对优秀,相对快乐”,在体制内也能培养出卓越孩子!
本书比 “虎妈”“狼爸”更加人性和关怀,在快乐教育的前提下给出了培养卓越人才的妙方,成功案例适合每一个中国家庭借鉴。
|
內容簡介: |
教育无小事。每一位优秀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们并肩前行的父母。
作者是一位胸中有情怀,脑中有格局,手里有方法,眼中有乾坤的平凡母亲。
她现身说法,将自己20年来养育女儿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描绘着朴实自然的生活原景。回顾养育女儿的历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她对女儿:
科学的启蒙教育——如何发现孩子的天性,如何选择早教班等
要快乐不要成功的理性教育——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正确对待孩子的购买要求
亦师亦友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尊重和热爱生命
潜移默化的情商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坚毅的品格、社交能力
书中针对当下父母们关注的子女出国留学的热点问题也给出了有益的建议。
|
關於作者: |
郭力
1957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大学教师。1987年进入出版界,长期从事教育出版。曾任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她是国内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出国留学图书出版的领军人物。曾荣获“北京大学十佳志愿者”“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近年来作为“耶鲁妈妈”在留学机构、幼教机构做留学指导和育儿讲座多场,反响强烈,广受好评。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她注意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偿,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倡导“相对优秀,相对快乐”的教育理念。17年的实践,20多年的心血凝结,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耶鲁女儿
新浪微博:@陶然万柳世界
张玲玲
媒体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曾为山东广播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现为北青传媒记者。专注于新闻人物及女性生命成长写作。
|
目錄:
|
推荐序 愿这本书,成为一个驿站
自 序 让我们成为理性的母亲
第一章 好父母是合格的启蒙之师
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处去关注。只有发现了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父母才能因势利导,朝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去培养。
1. 3 岁看老—从孩子的天性看未来
家长课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2. 不说儿语—奠定孩子未来社会交往的基础
家长课堂:好的语言环境助力孩子成长
3. 要不要报兴趣班?—好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
家长课堂: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
4. 把早教变成游戏—切忌急功近利
家长课堂:感兴趣、没压力是父母给孩子选择早教班的原则
5. 广泛阅读—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
家长课堂:如何平衡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矛盾?
6. 奥数到底有没有用?—关键看父母怎么运用
家长课堂:给孩子一个良性而被激发的环境
第二章 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父母如果让孩子每一个百米赛跑都拿第一,拿不了第一就大呼失败,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观念。童年阶段跑在前面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后面的漫漫长路就能一直领先;童年阶段起跑晚也未必不会在人生的中程或者后程拔得头筹。
1. 放手是一种智慧—让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路
家长课堂:选择文理科的困惑
2. 人生是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不可怕
家长课堂:孩子在某阶段表现平平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平庸
3. 我不强求你成功—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家长课堂:“内秀”是“优秀”的一部分
4. 理性叛逆没那么可怕
家长课堂: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5. 父母也要“指手画脚”—尽早帮孩子作好规划
家长课堂:让孩子愉悦地接受父母的规划
6. 同理心—学会处理孩子购买要求的艺术
家长课堂:为孩子留一些温暖的记忆吧
7. 受欢迎的家教—给女儿一个学习的榜样
家长课堂:孩子反感请家教该怎么办?
第三章 亦师亦友—我们这样做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这部作品最后的质量如何,考验的是父母的功力与水平。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如何讲究“度”的艺术的过程。
1. 帮孩子写作业—理性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课堂: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助孩子舞弊作假
2. 爱孩子所爱—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
家长课堂: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重于量
3. 成长不烦恼—陪孩子走过青春期
家长课堂: 跟孩子保持平等对话
4. 需要时,和她一起“疯”
家长课堂:和孩子一起“疯”玩会丧失父母的权威吗?
5. 不杀生—孩子给我的生命教育
家长课堂: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然生命
6. 父母的信任—让孩子更独立
家长课堂:孩子的处事能力并非天生
第四章 情商成就孩子
孩子的情商如何,意味着她将和这个世界保持怎样的关系。对立还是统一?矛盾还是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情商水平,反映的是父母给予的智慧。
1. 润物无声—从点滴处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
家长课堂: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2. “敷衍”和“淡化”—父母对待幼儿“打架”应有的态度
家长课堂:难以选择时考虑如何做对孩子最好
3. 摆地摊的小女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家长课堂:怎样与孩子谈钱的话题?
4. 从小就要懂“社交”—为孩子铺就职场情商底色
家长课堂:你送孩子出国的初衷是什么?
5. 像虎妈的女儿一样坚强—孩子抗挫能力培养要适度
家长课堂:规矩和爱
6. 为什么一定要学会游泳—是自然求生需要更是人格的锻造
家长课堂:赢在现在还是赢在未来?
第五章 理性留学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作留学这个决定最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同时要以孩子充分了解出国留学是怎么回事儿为前提。
1. 理性留学—要“适合”,不要“赶时髦”
家长课堂:有条件出国,适合出国,就一定要出吗?
2. 见识比能力更重要—帮助孩子学会甄选信息
家长课堂:如何快速搜集孩子需要的信息?
3. 究竟为什么留学?
家长课堂: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4. 父母要做狠心的老鹰—父母胸怀开阔,孩子才会轻松
家长课堂:有技巧地“唠叨”
第六章 吾家有女在国外
女儿留学,得到成长的不止她一个人。有许多思考和收获,是她反哺给我们的。
1. 女儿教会我“批判性思维”
2.“以学生为本”
3. 国外文科教育给我的启迪
4. 是“锻炼身体”还是 “热爱运动”?
5. 小心!子女依赖症
6. 空巢不寂寞
第七章 那些父母关心的事—留学十问
1. 决定要出国留学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优势?
2. 孩子什么时间出去留学比较好?
3. 如果去国外读高中,在那里申请大学的程序是怎样的?
4. 什么样的申请材料最受国外大学的欢迎?
5. 在孩子留学准备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6. 孩子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准备留学,该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准备工作的关系?
7. 孩子没有申请到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只是普通的大学,要不要去?
8. 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出国留学的孩子?
9. 孩子出国后,父母与孩子之间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10. 对即将毕业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如何帮他们作好职业选择?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愿这本书,成为一个驿站
今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还在《大西洋》杂志工作时,和两个美国同事坐在楼下的户外餐厅,一边聊天一边吃午饭晒太阳。3 个20
岁出头的女孩,不知怎的谈到了以后结婚生子的事。想想父母培养自己的过程,大家一致感叹—教子是件难事,然后一些奇奇怪怪的假设开始冒出来:
“现在想想,孩子成长不好,可能出岔子的地方可真多。”
“可不是,我们能成长得这么正常,可真不容易。”
“如果我将来的孩子吸毒上瘾怎么办?”
“如果我的孩子不尊敬爷爷奶奶怎么办?”
“如果将来不喜欢看书怎么办?”
……
听着问题越来越匪夷所思,同事随着想像的延伸越来越着急,我有点哭笑不得,忍不住打岔道:“真的会这样吗?教育你的孩子喜爱看书,教育他们尊敬老人,引导他们不要吸毒,不就好了?这些事情不是在父母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吗?”
同事疑惑地看了看我,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如果孩子注定会长成这样,父母会有什么办法呢?”
陪伴听到这话后,我立刻释然。身在美国的第七年,我对这样的看法已经不会感到诧异,对这背后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有些了解。
如果孩子是一条小船,处在社会的湍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可以是掌舵的船长,控制船的速度和方向,甚至未来它将抵达的目的地。而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教育理念里,父母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孩子清开河边的朽木和碎石,让小船能顺畅无阻地前行。美国父母们相信,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然而不一样的理念背后,隐藏的是全世界的父母对教子这一话题共同的探索和对自己教育方法的反思。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里,怎样培养出西方同龄孩子具备的广博的兴趣面,开明的头脑和心怀天下的志向?在美国以鼓励为主,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的社会,怎样教育出如同中国孩子般有自制力的,抗压力和吃苦精神的孩子?
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教子成为一个争议辩论如此丰富却又如此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本书便是我妈妈在这一门广博的学科中的一些感想,一些思索和总结。
然而,教子不同于菜谱,只要我们按照指示将油盐酱醋葱姜蒜一股脑儿加入,就可以毫无悬念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教子需要我们批判地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育儿的步调。
写作者希望书中提倡的普式价值可以通过薄薄几页纸传达给迷茫的父母。类似于“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和“要选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走得相对优秀,相对快乐”这样的经验,我的妈妈只是在和您作真诚的分享,让您在和自家孩子磨合的过程中去体会,去借鉴。
如同书里也阐述过的,教子的方法里没有绝对的对错,看过了,学习了,适合您和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是我们对育儿状态的希冀,而我相信这样的希冀也是许多父母在书店拿起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因此,作为这本书的“主要案例”,我恳请阅读这本书的父母带着一些审视的目光看待书中的词句,将他们当作建议、经验,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在孩子已经被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气,在家长对孩子担忧却又不得不顺从体制,在国家已经发现现行方法似乎已经走向死胡同,却对改革方向犹豫不决顾虑良多的时候,这样一场讨论应该是有必要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中国的变化常常如同现在发达国家社会演变的快进版。在这样令人眩晕的飞速前进中,用更多的方法、理论和知识来为父母育儿添加更多的燃料,期待能够抚平大家的焦灼、消除育儿的迷惑。或许是时候停下,让家长有时间思考前行的方向,听听孩子的声音。
请让这本书成为这样的一个驿站。
作者女儿 月月
2012 年11 月16 日
自 序
让我们成为理性的母亲
我的女儿月月去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工作了一年,现在在做独立撰稿人,应多家外媒之邀,撰写介绍中国的文章。她每天都很忙,几乎每周发表一篇文章。她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亦然。
月月在读书阶段是个幸运儿。她从小学到大学,都就读于中美最好的学校,接受了众人欣羡的最好的教育。这与她自己的努力有关,作为母亲的我,也为此花费了不少心血。我的理想是:让她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为了实现这种理想,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不辞辛苦地关注她、督促她,一方面帮助她在应试教育中努力做到出类拔萃,一方面注意培养她独立自强、在竞争中取胜的社会化能力。从小到大,我也带她上了很多“班”,学奥数、英语,我也帮她写作文、检查作业,我
也支持她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可以说,现在家长们帮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我曾经都做过。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们跟你一样,在孩子身上费了不少心血,你带她做的事,我们也都做了。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那么优秀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很难做简单的比较,月月在很多方面确实比较优秀,在读书方面也确实一帆风顺。但是她也有一些缺点、毛病,也有不如其他孩子的地方。只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学业,以至于我只要说起她的毛病,其他家长就会说“哎呀,你要求也太高了,孩子这么优秀,还不满足啊!”我也只好一笑了之。
但是,我也承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确实是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的。我虽然跟大部分家长一样,对孩子的很多事情操心费力,但是也有一些与其他家长不同的地方。
一是沟通。从小到大,我对月月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提前跟她沟通。不让她感到这些要求是强加于她的。比如她小学的时候,不愿意学习奥数,想去练习合唱。但两个活动的时间重合,老师让二选一,我就会把学习奥数和不学习的利弊告诉她,让她自己选择,并跟她说,自己要承担选择后果。她思考之后,自己选择了奥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问题,承担责任。让她懂得很多事情是她自己的事情,并非是为家长而做的。
二是适度。我觉得对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应该管的适度。这个度是最难把握的。月月小的时候,我对她的关注度很高,因为她需要我的关注。凡是她跟我提起过的事情,我都记得一清二楚。因为对她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她跟我谈任何事情,我都能对答如流。她能感觉到我对她的事情很关心,所以就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讲。但同时我也不过多地干预她的生活,不是大事小事都管。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过于强求。像她小时候,也曾学过琴,但我发现她完全不感兴趣,就果断停掉,并不认为其他孩子都学,她也一定要学。
三是方向。我教育孩子的原则是要让孩子志存高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给她充分的自由。我很早就计划让她出国受教育,并非盲目地追逐世界名校。而是觉得中国的教育很难让她接受普世价值观,很难塑造健康的人格,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当她如我所愿,实现了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愿望,我对她的期望就是利用所学,真正为中国做一些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追求虚名。
以她的学历背景和社会化能力,完全可以跟其他名校毕业的孩子一样,进知名企业,拿高薪。但她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做媒体人,作为一个英语非母语的孩子,在英语媒体中想谋得一席之地,确实非常艰难,但我支持她的选择。我自己是做出版工作的,从我的职业生涯中,深切地感到:中国太缺少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人,缺少能够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人。我很希望月月能成为这样的人。目前她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而且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作为母亲,我深感欣慰。
我现在很少过问女儿的工作了。我内心的想法是:只要孩子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就让她自由前行吧。
最近两年,我在各地做了很多场育儿讲座,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我深切的感觉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干预太多了,其实,只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陪伴,就是最明智的教育。
成为一名理性的妈妈,相信我们的孩子,从心底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只要我们给予得当的引导,他们一定会健康成长,不负我们的希望。
郭 力
2012 年11 月16 日
样章:
爱孩子所爱—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
喜欢孩子所喜欢的,关注孩子所关注的,投入孩子所投入的,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
从月月2岁到20岁,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她步入职场,我始终和女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她从小到大习惯了什么话都跟妈妈讲。即使在青春期相对叛逆的时候,她也没有对我关闭交流的渠道,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会及时跟我说,她有什么困惑或者烦恼第一时间总是想到找妈妈商量对策。直到现在,她在美国,我在中国,我们还是保持着密切而频繁的联系。当然,因为有了网络,她更多的是在MSN上向我描述她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历的各种事情,各种感想和见闻。抒发感想的同时,她也会和我撒娇。
很多朋友都很羡慕我和女儿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纷纷问我其中的诀窍。我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了一下,感觉有一条很重要—父母要“爱孩子所爱”。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到大,他们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愿望: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也能够喜欢。但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说起来无比简单的愿望,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
在和很多同学、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中国父母那里,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他们会去刻意重视的部分。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我们传统的家长权威观念总会跳出来占据很多人的思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比较幼稚,大人怎么可能喜欢”?或者觉得“孩子喜欢的东西根本就没意思,没必要,只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爱好兴趣的态度就非常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任其自然,孩子喜欢就喜欢,跟父母没什么关系;二是对孩子的兴趣喜好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有意思吗?花这个钱干什么”?三是绝对“打压”,生怕“闲情逸致”分散了孩子的学习精力,对将来进好学校、找好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
其实,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极好的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机会。月月小的时候,几乎她看的所有书我都看:新概念作文、秦文君的小说、《十七岁不哭》……这样做使我不但会对孩子在关注什么有所了解,而且还能跟她有无限多的话题可聊。每当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会感觉这个和她看同样的书的妈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和她一起沉迷在某个世界中的“伙伴”,从而对我产生一种有点与众不同的亲密感。
女儿从小性格就很外向,特别希望有人跟她说说话、聊聊天。有时在家里,我和先生正在说件什么事儿,她让我们看什么东西,我们眼睛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先用嘴巴应着“好好好,知道了”。一到这时候月月总是很不满意,跑过来使劲扳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怎么不看我?!”这样的小事在她小的时候发生过无数次,渐渐地让我感觉:孩子特别希望有人关注他,而且他们会很在意他们跟大人说话时,大人对他们的反应态度。
我还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我骑自行车接送她上下学。每天放学后,她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总是滔滔不绝地跟我说着学校的各种事情,还时不时地向我提问。我有时会因为单位的事情或者想着回家做饭有些心不在焉,就会经常随口反问她:雨妞说呢?“雨妞”是她小时候我对她的昵称。这样回应的次数多了之后,我的敷衍被她发现了:“不能老是雨妞说!妈妈没有好好听我说话!妈妈说妈妈说!”月月上中学后,她有时候在家跟我说话,我偶尔走神她也会不满:“妈妈又眼神迷离了,妈妈又在想出版社的事情了。”我说:“没有,我听着呢。”她马上就会说:“那你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什么?”……
通过这些事情,我充分明白了:孩子不单单是希望父母听他说话,和他一起喜欢他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还希望我们能够“共情”,能沉浸于他们的那个世界,和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在这些方面一直都比较注意。不管是她喜欢的东西,还是她喜欢的人,我都会去关注,去了解,包括她的同学和朋友。
从小学到中学,月月从学校回来什么都说:同学、老师、上课、课外活动……我每次都很注意听,而且很注意记住她有所强调的人和事。记得她刚到人大附中读高中一个多月的时候,有天回来她眉飞色舞地跟我说班上一个男生的事。就在我要跟她讨论时,她突然问:“你知道这个男生是谁吗?”我说:“当然了。你们班叫这个名字的男生有两个,一个姓刘一个姓卫。”她一听我这样说来了兴致:“那你说刘怎么样,卫怎么样?”“卫不就是不爱说话、体育特好的帅哥吗?刘不就是化学特别好的那个吗?”她这下没话说了,但能看出来她很高兴、很得意,因为,给我飘了一个满意的小眼神。她从不当面夸我,但会对同学说:“我妈妈挺好的,很开明,也很关心我。”
除了我和女儿,我还见过不少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的家庭,他们的亲子关系都特别好,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朋友般平等,让人看了羡慕,也觉得舒服。
其实,只要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关注他所关注的,并且,只要你在这方面付出了,孩子绝对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也会感谢并感激父母。他会觉得既然他希望父母做的父母做到了,那他一定也会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环境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优质环境?是有求必应的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吃穿用都要最好的,整天陪他学习,送他上各种特长班?还是精神世界的关心与守护—和他一起喜欢、欣赏、沉浸于他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兴趣爱好中,抑或是关注他的朋友?对此,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弄明白。
家长课堂
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重于量
身处我们这个年龄,三十五六岁,正是事业的上升期,所以经常会没时间陪女儿,女儿经常挺不开心的,为此,我们自己也很苦恼,一边是孩子,一边是事业,都很重要。我们该怎么办呢?
你所面临的问题,相信现在很多职业女性都会遇到。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家生孩子的年龄普遍比较晚,所以,对于多数女性而言,孩子到了最需要人陪伴的时候,可能也正是事业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这样的问题,我当年也遇到过。只不过可能相对来说,那个时候压力没有现在的这么明显而已。
当年我在出版社工作,是个著名的“工作狂”。单位同事对我的普遍评价是,“干工作是个拼命三郎,但对家庭、对孩子很不上心”。以至于后来在月月顺利申请到了美国的私立高中,又顺利考上了耶鲁大学后,几乎我所有的同事都很羡慕,羡慕工作狂郭力怎么会这么好运气,有一个这么让人省心的孩子。动不动就说“看人家郭力家月月,基本不用父母费心,自己发展得特别好。郭力就是命好”。
听到他们这样说,我还是一贯地笑笑,不作声。其实,哪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命呢?所谓的“好命”,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同事们只看到了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但他们没看到我把工作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虽然那时候我没有很多时间陪女儿,但我会尽量抓住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并充分利用,让这每分每秒都变成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时间。比如,我每天都去送她上学,接她放学,家和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就是我们最好的聊天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女儿在叽叽喳喳地说,我听,我只是偶尔插一两句。就在这听和说的过程中,我已基本上把她不在我身边时所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都了解清楚了。孩子所有的情况父母都了然于胸,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投他所好,把自己本来就有限的工作之外的精力集中地投放到孩子看重而且感兴趣的地方。有段时间月月特别喜欢集邮,我就利用哪怕是中午一点点吃饭的时间,也会去邮局帮她找她中意的邮票,出差或者应酬的时候也特别留意关于邮票的各种信息,帮她四处搜索她看上的稀缺邮票……这样,即便我真正陪在她身边的时间不多,女儿也会觉得妈妈是时刻在自己身边的,因为她在意的事情,我真的做到了重视并且全情投入。
当然,在爱孩子所爱这方面,我也是有遗憾的。月月初中时,特别特别喜欢动漫,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时她希望我和她一起看,我也试着跟着看,但看过两张盘之后,发现自己实在看不下去,只能作罢。还有《哈利?波特》的电影一上映,月月看完后自己去书店买了J?K?罗琳的系列小说来看。对于这套书她非常喜欢,经常要跟我讨论这讨论那。这套书我也试着看过,但是实在看不下去。这两件事让女儿感到遗憾,因为她曾经最最喜欢的两件事,都不能和妈妈一起分享她的想法和快乐。现在我想起来也有些后悔,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者让我“穿越”回去,我一定会把她喜欢的漫画和《哈利?波特》都看熟看透,那样,我就会和女儿交流地更多,更深,亲子关系也会更好。
所以,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思路移植到你的身上,即便是工作真的很忙,但你完全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女儿尽情分享关于小动物的一切。送她上学,可以一起观察、讨论路边看到的小狗小猫,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去动物园,可以在网上和她一起看她喜欢的动物视频啊,哪怕只有十分钟,孩子肯定也会开心;至于书,就更简单了,可以在网上买,现在跟我们那个时候的最大区别就是,网络可以提供很多便利,而且网上的信息极其丰富,不充分利用还真有点可惜了……
父母在孩子身上用的心,投入的感情,不是单纯凭物理时间叠加来衡量的,只要多增加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有效时间”,利用每一个微小的工作间隙,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投入的精力和爱,哪怕你们是再忙的爸爸妈妈,都没关系的。
如何成为聪明的、有效率的父母,是我们穷尽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学习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