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編輯推薦: |
1.你读过《遇见一些人,流泪》吗?在某个宁静的下午,在某个书店里,你们是否已经邂逅?本书是《遇见一些人,流泪》的第三部,罗列了20个人的人生步伐,他们的人生或者精彩丰呈,或者大起大落,或者唯美,或者浪漫,也或者,忧伤。
2.你是豆瓣资深玩家吗?那你一定知道韩梅梅的书。她的《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受到无数“豆友”追捧。
3.还记得那个17岁赢得百万版税,追求风一样速度的“迷人小恶魔”萨冈吗?还记得白雪皑皑里的追梦人,披着一席长发的凤飞飞吗?还记得那个承载了无数人精神追求的梭罗的《瓦尔登湖》吗?还记得21岁双腿瘫痪,在等了你四百年的地坛里思考人生的意义的史铁生吗?……
这些人,这些故事,是他们脆弱或坚强的人生。但同时,也是我们共度过的最美好的回忆。
《遇见一些人,流泪.第3辑》,让我们这些曾关注过他们的人一起回忆,让我们年少时的时光倒流,共同见证他们的脚步,也重温我们的青春。
|
內容簡介: |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
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
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
不管是萨冈,还是王小波,还是苏曼殊,伊丽莎白·泰勒……
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
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
關於作者: |
韩梅梅
女,性格认真固执、热爱生活。
爱好:阅读,写作,唱歌,烹饪,摄影。
已出版:
《遇见一些人,流泪》
《遇见一些人,流泪 第2辑》、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等书。
|
目錄:
|
4 王小波,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
14 邓丽君,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24 史铁生,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32 萨冈,你好,忧愁
42 曹诚英,我却是永远地沉浸在寂寞的悲哀里
52 戴安娜,风中之烛
66 钱锺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77 梁思成,伤城
84 伊丽莎白·泰勒,我拥有女人的身体,和孩子的感情
100 阿桑,野百合也有春天
110 惠特尼·休斯顿,苦乐参半的回忆,是我能带走的所有东西
126 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一次
142 凤飞飞,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150 伍迪·艾伦,让生活给玩儿了
166 陈晓旭,我是一朵柳絮
176 毕加索,我爱的女人无所不在
188 阿黛尔,爱有时候会永恒,有时它又如此伤人
204 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214 苏曼殊,无端狂笑无端哭,行云流水一孤僧
224 梭罗,简单些,再简单些
|
內容試閱:
|
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
“四月是小波去世的日子。我想起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一个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句诗出自《荒原》。
……
这些日子,北京的杨树、柳树都发芽了,最早是迎春花开了,然后是桃花,然后是樱花。整个城市发散着一种姹紫嫣红的残忍气息。在一周之前,我走在路上,看着绿的树和红的花,想道:九年前的今天,小波的生命还剩下七天的时候,他知道吗?他感觉到了吗?今天,我又走在路上,想着九年前的今天,小波给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我发出了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他写道:北京风和日丽,我要到郊区的房子去看看了。可是就在次日凌晨,他的生命飘然而去。这对于正当壮年的他是多么残忍。这对于我又是多么残忍。
……”
——李银河《四月是个残忍的季节》
10年前,我在南方流浪,到了厦门,身上没钱了,就找了一家大学附近的书店打工。那家书店叫“光合作用”。还记得那是7月,酷暑,书店有充足的冷气和全天不间断的“班得瑞”音乐。
我就是在那个遥远的夏天,第一次读到了王小波。读到的第一部王小波的作品是《黄金时代》,20出头,伫立书架前的我,当时真的是“惊到了”,当读到陈清扬空荡荡穿着一件白大褂,迎着风,从山上走下去会王二的场面,心里想: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因为喜欢他的小说,所以,就想去了解这个作家的一切。
王小波出生在1952年5月13日。当时,他的家庭正在遭遇不幸。所以,取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希望他今后的人生,不要再经历大风大浪。
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是孤独又坎坷的,他也是。他的父母奔波忙碌,他由姥姥带着。吃不饱的时候,他就跟着哥哥去偷枣充饥。有一次,他从枣树上摔下来,脚骨折了,就架着拐杖,一跳一跳地去上学。他从小喜欢看书,看书的速度
王小波小时候
非常快,看过的书,他能从头到尾背下来,再讲给别人听。
王小波从小就善良憨厚,有一次和小朋友在院子里撵邻居家的鸡玩,可怜的鸡因为受惊过度,扑哧乱飞,最后不幸撞死了。其他的小朋友根本没当一回事各自回家了,但王小波却非常难过,他不知该怎么承担责任,怕回家被大人批评,不敢回家。后来他就一个人走路去找姐姐。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从人民大学走到了西单,饿着肚子走了3小时。
1968年,王小波去了云南陇川插队。从北京到陇川,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再转汽车。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从北方,辗转到了炎热的南方。在农村,他因为个子高,给老乡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是一根裤腿长、一根裤腿短,走起路来吊着膀子、弓着腰,一晃一晃的。”他在生产队里干农活,喂猪。那里天高地阔,时常刮着大风。闲下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娱乐,他只能看书。能看的书也不多。所以,一本书到了他的手里,会被他翻了又翻,直到它被翻破了。也是在十几岁的少年时代,在荒蛮的云南山寨,他开始“有一些感受,想写下来”:我十七岁到南方去插队。旱季里,那儿的天空是蓝湛湛的,站在小竹楼里往四下看,四外的竹林翠绿而又苗条。天上的云彩又洁白又丰腴,缓缓地浮过。我觉得应该试一试。开始时候像初恋一样神秘,我想避开别人来试试我自己。午夜时分,我从床上溜下来,听着别人的鼻息,悄悄地走到窗前去,在皎洁的月光下坐着想。似乎有一些感受、一些模糊不清的字句,不知写下来是什么样的。在月光下,我用自这样率性!
然后,王小波开始给李银河写情书,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这样浪漫的举动,怎能不打动她的心?一个普通工厂的工人,和一个日报社的编辑开始谈起了恋爱。社会地位的悬殊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欣赏的,是对方的智力和淳朴的个性。李银河也并不是美女,但是王小波却说她是他的“无价之宝”。“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甜。”“你好哇,李银河……”一封封的情书,总是这样开头。他就像一个孩子,在爱里渴望又无助。他肆意表达自己的爱情,怎么表达都不够,当李银河在他身边的时候,他恨不得“一天没有婚礼。只摆了一桌酒席,请了亲人。
“我发觉我是一个坏小子,你爸爸说的一点也不错。可是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
——王小波
王小波性格憨厚,不善言辞,但跟李银河在一起,他们总能作倾心之谈。
结婚以后,散步聊天,是最愉快的事情。他们家旁边有个叫玲珑苑的小公园,他们经常去那里放风筝,在一群孩子中间,他们岁数是最大的。王小波特别开心。
他们很少吵架。他要是生气了,就不说话,坐在一旁,出气长进气短,呼哧呼哧地喘气,让李银河觉得很好笑。
他从没有买过花送李银河。唯一送过她的礼物,是一顶纯毛的帽子,作为生日礼物。花了5块钱。
1984年,李银河去了美国念书。王小波也以陪读的身份去了,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在那时,无论是学历还是收入,王小波都不如李银河,但是李银河却从内心崇拜王小波的才华,她不让王小波出去打工,两个人的生活全靠她一个人的奖学金:“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在美国,他们省吃俭用,李银河微薄的奖学金,不但提供着两个人的柴米油盐,还能让他们开着一辆老福特,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去旅行。
李银河不会开车,一路都是王小波开着。王小波开车,她就在旁边指挥。他们几乎把全美转遍之后,又去了欧洲旅行。在美国,王小波完成了他的小说《黄金时代》。这本书,断断续续,总共写了10年。
1988年,李银河获得了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王小波也在美国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们回到了中国。李银河潜心研究性、婚姻和同性恋。王小波先后去了北大和人大当讲师。李银河做同性恋研究的时候,王小波帮助她去拍照、访问。
回国以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得了联合文学奖,后来被改成《王二风流史》在香港出版。当时,因为书里有一些大胆的性描写,大陆的出版社根本没有人敢出这本书。
1992年,王小波从人民大学辞职,开始做一个职业作家。他写了大量的杂文。他不是那种被功利所左右的人。还是那样,李银河支撑着家里的经济。他能安心写作。他们决定不要孩子。因为他们觉得二人世界已经足够丰富。不要孩子,在当时,真的算得上特立独行。
1996年,李银河去剑桥做访问学者,王小波本来也可以一起去的,但是他为了照顾母亲,留在了北京。李银河在机场与王小波道别,在公共场合,他们很少有亲密的举动。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一切在不言之中。李银河头也不回地走了,她以为,这和过去每一次出差一样。谁也想不到,这一次,是永别。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他们北京郊区的家里,突然心脏病发作猝死,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
邻居听他大喊了两声,但没有人敢上去看一眼。李银河在英国接到电话,已经是两天以后。她从英国赶回来,伏在他身边痛哭。人生残酷。情投意合的爱人,没有一句告别,就永久地离散了。
她为他在北京郊区选了一块特殊的墓地——
一块巨大的石头,来安放骨灰。他去世以后,她整理出版了他生前的很多作品。王小波一下子火了起来。
李银河至今没有再结婚。是的,这个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一个人是王小波了。
她说:“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毁灭了,谁还知道人类的爱情?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王小波
1952.5.13—1997.4.11
中国作家,著有“时代三部曲”、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等。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情书摘选:
·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
·
我觉得我爱了你了,从此以后,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对你无动于衷。
·
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
我也不知道。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
·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
·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有的人,可能真的会终其一生,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疼惜自己的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还有什么话能比这一句更能形容一个歌星的大红大紫?
她红的时候,我还很小。我的父亲教会我唱《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我很快就学会了唱它,并且再也忘不了。后来才知道,小城,唱的是泰国北方的清迈,那个被叫做“北方玫瑰”的地方,有古老的庙宇和街道,绿树成荫,民风淳朴。那里,也是邓丽君生命里最后落脚的地方。
她的原名,叫邓丽筠,意思是“美丽的竹子”。每次看到邓丽君的照片,我都会由衷地感叹,那个时代的女人,真是从内到外的美呀!她俏丽的短发,连衣裙,这装扮到现在,也不会过时。也是因为她,我才觉得,女人有一张娃娃脸,其实也不错。她的娃娃脸,永远挂着真且纯的微笑,亲切又迷人。
邓丽君的歌,有她自己的唱法,温柔动听,百转千回,很多人模仿,但很难有人真正唱得像她。她的歌,几多温柔,几多甜蜜,几多关心,几多友谊。难怪在那个口号和革命歌曲盛行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家,偷偷地听这美妙的“靡靡之音”。这个声音,对于我们父辈那个年龄的人来说,它是永远的、唯一的。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邓丽君的歌唱得好,不是因为她有天赋,而是她后天努力的结果。她9岁就患有哮喘病,本是不适合唱歌的,但她喜欢唱。所以,她要唱,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她有一种劲头,锲而不舍,如果要学一样东西,下定了决心,就一定要学会。不管风吹雨打,都不能阻止。”——邓丽君的母亲说
少年时代的邓丽君,每天7小时的苦学练唱,唱到喉咙充血,有超强的耐力和毅力。13岁,邓丽君开始外出唱歌挣钱。因为还是学生,出去唱歌惹怒了校长,她被学校除名了。因为从小就出来跑歌厅,见过生活百态,也吃过很多苦,所以,她很有修养,待人体贴周到,很会照顾朋友。多年以前见过一面的人,几年后再见面,她还能记得别人的名字。她的朋友说,从没看见过她发火,也没有听她大嗓门说话。很多年来,她承受任何谣言和压力,都是一笑置之。
“这一生,我很满足,上天对我非常爱戴,我只是一个黄毛丫头,又并非天
生丽质,一生做到自己喜欢的事,可说随心所欲地生活。已很满足。”——邓丽君
早年的邓丽君一直在努力奋斗,奔波忙碌。后来,她大红大紫,但仍然保持着好脾气。上台很听幕后人员的话,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上电视,也不需要事先交代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问就答,什么都答得起,玩笑也开得起。她还不喜欢应酬,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演出,唱完就走。即便已经成名,她仍然保持着对镜子说话的习惯,自言自语,目的是看自己的嘴形,为了唱得更好。她不爱化妆,不戴首饰,出门也不带助理,坐出租车,东西都自己拿着。她经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
什么都有了,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这个曾经红透半边天的女人,情路却很坎坷。有的人,可能真的会终其一生,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疼惜自己的人。姻缘这件事,似乎真的和名声、贫富没有关系。人生,就是这样无法美满。
豆蔻年华,追她的人不少。她喜欢上一位师兄,他叫朱坚。朱坚去俱乐部听她唱歌,鼓励她去应聘电视台的主持人,还推荐了一首老歌给她翻唱。这首歌叫《我一见你就笑》,邓丽君翻唱之后,它才真正红透大街小巷。有人来找邓丽君拍电视剧,要她转型做演员。邓丽君也动了心,但朱坚告诉她:你应该继续唱歌。邓丽君听了他的话。1970年,朱坚送了邓丽君一枚戒指。她不明所以。她说想去香港发展。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她温柔、聪明、幽默又美丽,她对服装和美食的鉴赏力令人羡慕。她懂得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饰品……说实话,我配不上她,或至少当时的我配不上她。她是高雅的,我却还是一个没有教化的粗鲁男孩,一心想做真正的男子汉,但说话没有分寸,莽莽撞撞,能走路时却要跑。她总是穿着得体,我却穿着短裤和T恤就上街。她对别人礼貌周到,我却常常不屑一顾,当着饭店经理和服务员的面,把脚放在桌子上……”
——成龙
1980年,邓丽君回到香港。久别归来,她的演唱会盛况空前。1981年,有人介绍她认识了郭孔丞。他是马来西亚糖王的儿子。这个人很温和,给邓丽君印象很深。他彬彬有礼,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恋爱之后,他带她回马来西亚。郭家的佣人纷纷上来请她签名。这让郭孔丞的祖母非常不高兴。但这一次,她是如此地接近了婚姻。他们真心相爱。郭孔丞已经对外宣布了婚期,邓丽君也躲着媒体选定了婚纱。她不止一次给闺密打电话,述说待嫁的幸福。但是郭家的祖母却干扰了婚事。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郭家不容歌女为媳”。后来,经过郭孔丞的苦口劝说,祖母终于同意了。但是,她有三个苛刻的要求:1.要求邓丽君把“过去”交代清楚;2.要她退出娱乐圈;3.断绝和娱乐圈的朋友的来往。邓丽君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只能分手。如此豪门,不嫁也罢。
从此她心灰意懒。后来仍不乏对她疯狂追求的人,但即便有恋情发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关于结婚,她“早已断念”。
“也许是这些年东飘西荡的日子过惯了,个性也变得比较自私,没有办法完全配合另一个人的习惯了。总觉得婚姻生活好像离我很遥远似的。”——邓丽君
她的事业,也不是永远风光的。1983年,邓丽君在香港开了“从艺15年”的演唱会。她做了新的尝试,从美国请了新的乐队和伴舞,还定做了风格迥异的演出服装。但是,演出效果事与愿违。有报纸用大标题刊出——《何必突破》!这件事让邓丽君受到打击,她决定再次出走。在泰国清迈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去了巴黎。
1990年,邓丽君在巴黎遇见了比她小12岁的摄影师保罗。保罗身高一米八,一头金发,刚开始,他不知道她是华人世界鼎鼎大名的歌星,这也是邓丽君喜欢他的地方。她可以和他自由自在地走在巴黎的街头。他比她小,有些孩子气,她很照顾他。他喜欢摄影,她掏出200万给他买昂贵的相机。吃饭的时候,她付账,用悄悄地把钱从桌下塞给他的方式。她爱干净,一天洗三次澡,他也跟着她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但是,她从不在外界承认他们的关系。
有一年,她带着他回台湾开演唱会,他跟在她身边,有记者问起,她说,他是她的“发型设计师”。保罗似乎对这种回答也不介意。可能在她心里,他并不是那个可以结婚的人吧!邓丽君的家人也很不喜欢保罗,他们称他为“那个法国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已经看透人生的邓丽君,选择淡出。她和保罗暂时分开,她再次去了清迈,深居简出,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清迈,她明显疲倦了,也胖了很多。很多人猜测她是因为失恋而暴饮暴食,但其实有隐情,她因为有哮喘病,一直在吃药,导致水肿发胖。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邓丽君的歌
她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清迈。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哮喘病发,她跑出清迈梅平酒店1502号房间向外求救,然后晕倒在电梯口。等有人发现,已经晚了。42岁,孤独离世。那天也正好是她父亲的忌日。发病时,她的身边没有人,她最后嘴里一直呼喊的人,是“妈妈”。
邓丽君去世以后,保罗短暂地出现在灵堂就不见了。她死后的3年,他都住在他们曾住过的地方。有记者来采访他,他就扔石头去打。邓丽君的家人去看他,他也不愿意见。后来,保罗不知去向。
邓丽君
1953.1.29—1995.5.8
台湾歌星,歌声甜美动人,唱片销量超过4800万张,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七大女歌星。
我会迷失我自己走入无边人海里
不要什么诺言只要天天在一起我不能只依靠片片回忆活下去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22
甜蜜蜜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节选)
去年传来了史铁生逝世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过,也很遗憾。曾经,是有过一次跟他见面的机会的。
2001年,我在一个朋友的设计工作室玩,来了一个出版人,约我们去给一个作家照相。说照出来的相片要用来做书的作者简介。我问是哪位作家,他说:史铁生。当时我正要去看一场电影,在看望作家和看电影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后来,那场电影无聊透顶。再后来,那本书出来了,叫《病隙碎笔》,获得了当年的鲁迅文学奖最佳散文集。
朋友赠了我那本书,我读了,当时就十分后悔,后悔错过了一次与一个令人敬重的作家见面交流的机会。
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常使我泪流不止。
在北京,我常年住在地坛附近。有时候,我也喜欢去地坛走走。每次去地坛,我都会想起他。
那里,大多数时候已经不再是史铁生笔下的“废弃的古园”了。每隔几个月就会办书会、展销会、庙会,总是人山人海,搞得附近交通堵塞,垃圾乱飞。只有在冬天,没有活动的时候,裹上大衣进去走一走,在一条孤寂的木条椅子上坐一坐,才能看到古树的缝隙之中,夕阳西下,找到他书里说的那种“沉静的光芒”的感觉。
21岁,史铁生就双腿瘫痪了。
那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他必须要与轮椅终身为伴。这是巨大的不幸。要接受这个现实,是需要漫长的煎熬的。这其间要夹杂多少泪水、怒吼、绝望,我们不会知道。
那段时间,他的确脾气很火暴。最难的是他的母亲。我相信,如果可以把苦痛置换的话,她会毫不犹豫地替他承受。但她无能为力,只能忧心忡忡,并且时时处处小心翼翼,生怕哪一句话说得不对,又激怒了暴躁的儿子。她劝史铁生出去走一走,老在家里,情绪只会越来越坏。“你自己去地坛看看,出去活动活动。”她强调“你自己”,是因为了解倔强的儿子,他一定不愿意被母亲推着去逛地坛。她默默帮他准备好了轮椅,帮助他坐了上去。史铁生摇着轮椅出了小院。慢慢推着轮子,缓缓去向那个古老的园子。在有400多年古老历史的地坛,这个几乎快要发疯的年轻人,终于安静下来。园子很荒芜。厚厚的红墙,把喧嚣隔在外面。安静下来之后,他渐渐看到了时间的样子。这个地方,仿佛就是为身体遭受不幸的人准备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别的年轻人忙着去上班,去娱乐,去埋怨生活太无聊的时候,他就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就像从一个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那时候的地坛,连看门的人都没有。他在那里长久地坐着,或者把椅背放下来,躺着,看书,看各种小昆虫,看夕阳。春天树叶初绿,柳絮飞舞。夏天烈日炎炎,或暴雨将至。秋天落叶满地。冬天狂风暴雪。四季所有的样子,他在地坛都没有错过。一天里,阳光的路线,树叶和草的变化,风和云的方向,他也没有错过。他一个人,在那里观察时间,看向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
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有时候,史铁生在地坛待得太久了,忘记了回家,他的母亲会去找他。地坛很大,她的视力又不太好。老母亲只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寻去。她知道儿子是倔强的,所以,只要看见了儿子的身影,看见他是好的,没事,她就放心了,就转身悄悄回去。有时候,史铁生在树林里坐着,他看见了母亲的身影,看到她在找他。但他就是不张嘴喊她,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她焦急地四处张望,步履匆匆。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发出一点声音。他就那么看着她找来找去,又焦灼离去的身影。很多年以后,他想起这一幕,才会深深地痛悔。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令人痛心的是,等史铁生在孤独中选择了写作的道路,并且第一篇文章获奖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世了。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才49岁,她还没来得及看见儿子成为一个大作家。他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可是,“她再也不可能到地坛来找我”。
你知道,有时候,人是会一而再地遭受不幸的。
1981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从1998年开始,他每周必须往返医院做3次肾透析。透析一做,就是十几年。很难想象,已经坐在轮椅上的他,如何承受这么大的痛苦。这时候的史铁生,却已经想得通透,他脸上仍然挂着微笑,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你好,忧愁没有人真正关心我的作品,他们只是好奇我的生活。
——弗朗索瓦丝·萨冈
但如果遇到她心情不好,她会拒绝给总统开门。密特朗总统就曾经吃过她的闭门羹。她继续这样任性,独断专行,激烈地生活。因为酗酒和超速驾驶,她屡屡登上报纸。迅速地结婚,又迅速地离婚。再结,再离。
第一次婚姻,对方是比她大20岁的出版商,她在离婚后心碎地体会到:“人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获得幸福的婚姻。”第二次婚姻,她生下儿子后,很快分手。但她居然在离婚以后,继续和前夫和他的情人共同生活了好几年。关于爱情,她一直说,那是一种“病态的迷醉”。她说,自己爱一个男人只能持续3年到4年,绝不会长久。唯一能带给她持久快乐的,就是金钱和飙车:“我的大部分快乐都归功于金钱,坐车快速兜风的快乐,买件新连衣裙的快乐,买唱片、书和花的快乐。”飙车中的萨冈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一起欢笑,一起承受这种作为被抛弃者、被排斥和蔑视者、象征和废弃物的生活”已足够单纯,足够美好。——萨冈说
“我们聊着天,就像是两个在站台上相遇的旅人,不知道今生是否还会相见。”——萨特说
一年以后,萨特就去世了。萨特去世以后,萨冈伤心地写下:
“我永远无法平静地对待他的离世。该怎么办?如何想?只有这个死去的人能够告诉我,也只有他能够让我信任。萨特出生于1905年6月21日,我出生于1935年6月21日,可
我不认为——况且,我也不愿意——我不认为我可以没有他而独自在这个星球上再度过三十年。”
我喜欢萨冈,并不是因为喜欢她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喜欢她身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倔强,不管什么年龄,不管什么际遇,她始终忠于自己,毫不顾忌别人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便老了,她也没有任何改变。她曾说想毫不掩饰地度过疯狂的一生,她确实也这么做了。她老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迷人的小魔鬼”。不再年轻气盛,不再活力四射。
60岁时,她因为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67岁,因为偷税又被判刑一年,还因为超速驾驶被抓,可她仍然对拘捕她的警察宣称:我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毁灭自己。
2004年,萨冈因为肺病突然去世,仓促地结束了她69年迷醉、放纵、危险的人生。
早早成名,一生挥霍,死后负债累累。在临终前,她甚至拒绝见儿子一面。也许在弥留之际,她的一生会像电影一样回放在她的眼前。
9岁的时候,如何穿着小裙子,被父亲教会了开车。15岁,在地下室里叼着烟跳舞。一辆又一辆的名贵跑车,在喝下几杯威士忌之后的突然提速。那种“能压平路边的梧桐和弄乱忧伤情绪的速度”。然后以160迈的速度翻车,车毁成碎块,人差点丧命。然后,邀请30个人到圣特洛佩度假,一直持续5年。吸毒、酗酒,纵情欢乐。还有,老年的寄人篱下,债台高筑。被迫签下需要用今后的版税偿还,需要到2031年才能还清的债务。
这一切,都结束了。
她早已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1954年,萨冈以一本菲薄的小说《你好,忧愁》出道,在经历了令人愉快而又草率的一生和一系列作品后,她的消失只是一个对她自己而言的丑闻。”
《你好,忧愁》剧照
《你好,忧愁》海报
弗朗索瓦丝·萨冈1935.6.21—2004.9.24法国作家,18岁凭借《你好,忧愁》一举成名,获得当年法国文学“批评家奖”。一生创作了30多部小说,10部剧本。她独断专行,放荡不羁。被称为“迷人的小魔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