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4.2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編輯推薦: |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老照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老照片17(珍藏版)》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內容簡介: |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出版也有五个年头了,把以前出过的集子合成四大本珍藏版,也算给《老照片》留个历史照片吧!
“逝鸿片羽”、“旧事重温”、“凝望集”、“故时风物”、“名人一瞬”、“秘闻片影”、“私人相簿”、“环球影存”、“记者手存”、“法国专稿”、“照片考证”、“再品斋”、“事件写真”……在回荡着回忆的背景音乐声中,你可以慢慢咀嚼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细节,细细体味我们经历过的或未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未听说过的,任这些云烟般的往事穿透时空、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耳边……
《老照片17(珍藏版)》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老照片17(珍藏版)》的出版被专家和媒体评为中国出版业50年间50件大事之一。
|
目錄:
|
徐家宁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
黄无满 我们的恩娘丁玉隽
宗 璞 花朝节的纪念
周广业 回忆母亲郑芳
吕传庆 我的父亲我的家
夏继群 没见过的二舅郭蕴璋
贺捷新 与包尔汉的子孙为邻
汪宁生 林昭印象
胡 剑 川剧名丑陈全波
杨育彬 我的燕园岁月
陶渭熊 吃饭轶事
宫维权 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鄂 征 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医学研究生
唐龙潜 成都有个“青训班”
沈 红 1955年的整顿粮食宣传组
朱新地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
冯克力 熟悉的人物与陌生的影像
封面 母亲郑芳年轻时的照片(周文业)
封二 身着礼服的顾维钧(臧伟强)
中插 北洋人物影存(臧伟强)
封三 熊希龄与毛彦文结婚时留影(臧伟强)
|
內容試閱:
|
返回清华园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左右,我们全家乘军用飞机飞往重庆,开始重返清华园。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新奇得很。先飞到重庆,母亲和父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在重庆暂住,等待飞返北平的飞机。时值盛夏,重庆天气炎热,街上有孩子专为人扇扇子,然后向人讨要一些零钱作报酬。在重庆住了约两个月,9月终于等到了飞机,是美国人驾驶的军用飞机,座椅都很简陋,每人发一个纸袋,备呕吐时用,记得快到北平时,飞机颠簸得很厉害,我吐个不停。飞机终于降落在北平西郊机场,然后乘车回到父母阔别了八年多的清华园。
回到清华,我们住在过桥第一家的新林院4号。那时我们孩子们都觉得这栋房子好大!中间是个走廊过道,西边是一间大客厅和一间饭厅,东边是一间大书房和两大问卧室,北边有一个大院子,院子西边有三间小房,东边是厨房和通大卧室的一个大卫生间。正门外是个大阳台,全家曾在此合影。阳台外、房屋四周是松柏树围起来的大院落,在新林院中,这个院子是最大的之一。后来母亲就在这院子里种菜,种玉米,后院里还养了许多只鸡。
回到清华园的第一天,厨师老关就来家了,他住后院西边的一间小屋。关师傅会做各种好吃的菜,尤其面食做得好,还会做木工,我们几个孩子非常喜欢他。关师傅在我家一直工作到解放后。母亲说是因为他发现得了肺结核,才不得不离开的。又过了几年,听母亲说关师傅因肺结核去世了,我们孩子们都很伤感!那几年,关师傅真是顶了我们家的“半边天”。
刚到新林院4号,什么家具都没有,木床和沙发都是会木工的父亲和关师傅做的,母亲为沙发缝制了白色沙发套,并镶上红边。被褥和棉袄也是母亲亲手赶制,还为全家每人编织了毛衣。母亲毛衣织得好是有名的,她可以一边与人谈话或看书,一边织毛衣,并织出许多花样。父亲说,1937年离开北平时,有一套很漂亮的沙发及家具,以及他写的几十本日记,寄放在城里一位朋友家,这次回清华后,一打听,已全部丢失了,尤其是父亲难得写下的那些珍贵的日记,尤其可惜!
我在成志学校上的小学和初中。父亲不太管我们这些子女的教育,整天忙于教学和工作,平日里都是母亲管教我们。她对我们几个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每天必须做完作业才可以玩耍,而且各门功课都要好,同时要求我们品学兼优。母亲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教育孩子上,我们也都努力不让她失望。
1947年秋,父亲赴美国学术休假。1948年6月小弟周治业出生,这次是林巧稚大夫派她的助手来家为母亲接生,我还记得当时小弟出生时,母亲疼痛的喊叫声。这次小弟喝上了牛奶,因为清华园东北角有一个奶牛场,订牛奶很方便,每天牛奶送到家里,记得那时都是用很厚的宽口玻璃瓶盛牛奶。母亲不让娇惯孩子,一般不让抱。为此,父亲和关师傅做了一个栏杆很高的小木床,把小弟放在小床里,哭时,母亲也不抱他,直到嗓子都哭哑了也不抱,以后他就慢慢习惯了,乖乖地在小床里玩。这个小床可有历史了,以后几次搬家都舍不得扔掉,直到我成了家,我的女儿和儿子也是睡这个小床长大的。儿子上小学了,小床睡不下,我就把小床的一头栏杆改成活动的,放平后下面垫个凳子,儿子的腿就可以伸开了。这个小床一直用到我自己家分了新居,告别了祖孙三代睡一间十五平米小屋的时代,这个小床才完成了它近四十年的历史使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