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格调》: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恶俗》: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
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
關於作者: |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1924—2012),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二战”的参战经历对福塞尔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的关注点从早期的英语文学研究转向等级制度评论、战争研究和社会批判,且成绩斐然:《“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社会批判经典著作《格调》(中文修订版2011年由我公司出版)、《恶俗》影响深远,至今常销不衰。
|
目錄:
|
《格调》:
1. 敏感话题
在美国,人们忌讳谈论社会等级,但他们的敏感恰好说明了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
2. 解剖等级
美国大熔炉到底有多少社会等级?人们的常识认为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或者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随着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这一简单划分显然不再适用。
看不见的顶层
上层
中上层
等级地图
中产阶级
上层贫民
中层贫民
下层贫民
赤贫阶层
看不见的底层
3. 以貌取人
相貌、身高、胖瘦、衣着都是人们社会等级的特征。比如微笑,贫民妇女的微笑就要比中上层阶级妇女更频繁,嘴也咧得更大。
容貌
微笑
身高
体重
衣着
颜色
质地
易读性
整洁
西装
总统衣着
政客穿着
低品味标志
衬衫领子
饰物
雨衣
长裤
领带
帽子
高级品味:古风崇拜
4. 住房
小心你的房子,它会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车道、草坪、房子的外形、院子里摆放的东西、门牌号码的写法……这些都能指示出你的社会等级。
车道
围墙
门牌号码
车库
草坪
家畜
院内摆设
花草
谁的房子
户外家具
汽车
室内陈设和装潢
上流社会起居室
中上层阶级起居室
中产阶级起居室
贫民阶层起居室
电视机
电视节目
厨房和卫生间
宠物
5. 消费、休闲和摆设
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也是社会地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志……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你的社会层次。
喝酒
用餐
食品
甜食
购物场所
下馆子
电视食品广告
超级杯派对
度周末
旅游
体育运动
邮购商品
“收藏”
可读性装饰
各阶级商品目录
个人化饰物
6. 精神生活
作者讨论了美国的大学,因为大学主管人们精神生活的等级。此外,阅读也与人的品味和等级密切相关。
大学
读物
《圣经》
观念
7.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当然毫无例外地会显示等级和品味。另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没有自信,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说话习惯。
8.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人们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升有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世界正趋向于贫民化或者大众化,这一趋势已经无可逆转。
往上爬
沉沦
贫民化趋势
9. 冲破常规的另类
那么,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们呢?如果他们不想在社会等级的夹缝中随波逐流,应该怎么办?好在已经诞生了一个新的人群:另类。另类是富于创造力又热爱自由的人们的最后出路。
10.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附录:
中译本第1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中译本第2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出版后记
《恶俗》:
序(石涛)
1. 何为恶俗?
真正恶俗的事物必然会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不新鲜的食物是糟糕的,若餐馆刻意奉上不新鲜的食物,还要赋以“美食”之名,那就是恶俗了。
2. 恶俗的日常事物
无论食品上的糖衣,还是信仰、酒店、想法、餐馆、电视上的“糖衣”,都与恶俗的本质很接近。的确,T.S.艾略特说过:“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而美国人对真实的承受能力还要再减半。
城市
餐馆
酒店
食品
公共雕塑
银行
物品及可收藏品附录
标识
建筑
工程
航空公司
机场
海军导弹发射
3. 恶俗的大众传媒 ?
尽管不时会努力掩饰其羞耻心,还装腔作势,电视大体说来仍是贫民媒体。电视最善于推销假牙清洁剂、啤酒、通便剂、汽车和洗涤用品,一旦涉及书籍、思想、历史意义,以及文明对话中所有的复杂性、精妙性和讽刺性,电视就会死得很惨。
广告
杂志
报纸
电影(BAD Films)
电影(BAD Movies)
电视
电影演员及其他演员
4. 恶俗的精神生活
回顾人类欺骗自我、渴望奇迹的全部历史,辛普森总结道:“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会发明、最会欺骗,也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一种动物。”所以,艺术和宗教都是人类特有的发明。
人物
信仰
对话
行为
想法
语言
图书
音乐
诗歌
大学及学位服附录
5. 一种想法 ?
恶俗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任何力量都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唯一的办法还是嘲笑恶俗。如果连这个也不做的话,那你就只能哭了。
美国的愚蠢
恶俗的未来
致 谢 ?
出版后记 ?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 敏感话题
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他们甚至怀疑,正是对社会地位的种种顾虑,左右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言谈举止。然而,社会等级这个话题迄今依然显得暧昧可疑,并且经常是过于敏感的。时至今日,哪怕只是稍稍提及社会等级这个话题,也能大大地激怒别人。这情形就仿如一个世纪以前,当绅士们坐在社交沙龙中饮茶时,一旦有谁过于公开地谈及性问题,举座顿时会变得鸦雀无声。
最近有人问我正在写些什么,我回答道:“一本关于美国社会等级的书。”这时,人们总是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然后偷偷瞥一眼袖口,看看那儿磨损的程度。几分钟之后,他们便会悄悄站起身走开。这不仅仅由于他们怀疑我是个社会等级暗探,还仿佛我刚才的话说的是:“我正在写一本书,想鼓励人们用幼海豹的尸体痛打幼鲸,直到它们断气。”自动手写这本书以来,我已经数次体验了R.H.托尼
洞察到的一个可怕的真理。他在《平等》(Equality,1931年)一书中写道:“''等级''这个词会引起种种令人不快的联想。所以,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是精神变态、嫉恨和充满偏见的症状。”
尤其在美国,等级这个概念相当令人尴尬。社会学家保罗·布卢姆伯格(Paul
Blumberg)在他的作品《衰落时代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an Age of
Decline,1980年)中,干脆把社会等级称作“在美国遭禁的思想”,此话可是不假。通常,哪怕这个话题刚被触及,人们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当两名采访人问一位妇女,她是否认为这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社会等级时,她回答道:“这是我所听到过的最最肮脏的字眼!”当另一位男士被问及同一个问题时,他变得很有些愤懑,“社会等级应该被彻底消灭!”这句话冲口而出。
实际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如果谁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产阶级,你非常担心自己会下滑一个或两个等级梯级;另一方面,上层阶级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在这种事上投入的关注愈多,就愈显得地位优越;贫民阶层通常并不介意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几乎无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对他们而言,整个等级问题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上层阶级空洞的贵族式的自命不凡不过是一种愚顽和妄自尊大,而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和附庸风雅则令人生厌。
事实上,对社会等级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产阶级,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被这个问题吓得要命。在某图书馆的一册由罗素·林内斯
所著的《时尚先锋》(The
Tastemakers,1954年)中,一位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留下了他的痕迹。此书有一节以屈尊俯就的态度论及中产阶级那不可靠的装饰品味,然后冷嘲热讽地将他们和另一些阶层更为高级和精致的艺术行为作了一番比较。在这段文字旁边,这位怒火中烧的读者用大写字母批道:“狗屎!”就我的经验而言,此公肯定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中产阶级男士(说不定是位女士?)。
正如对等级问题的愤慨恰恰暴露了阶级身份,解释这件令你生气的事物的方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底层的人们乐于相信,等级是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生活在中层的人们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接近上层的人们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
斯特兹·特克尔 曾为写作《美国:分离街》(Division Street:
America,1967年)采访过一位女士。她不但对等级这一问题表现出惊慌不安,而且出于本能将职业视为划分等级的主要标准,这类反应清楚无误地表明了她的中产阶级身份。“就在这条街上,住着几乎各种等级的人们,”她说,“可我不该提等级这个词,”她接着说,“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等级差别的国家里。”接着,职业标准就来了,“但在这条街上,既有看门人,也住着医生,还住着商人和会计师。”社会学家们司空见惯的是,受访者总会屡屡声明他们居住的地区并不存在社会等级差别。《美国生活中的等级》(Class
in American Life,1959年)一书的作者伦纳德·赖斯曼
写道:“几乎无一例外地,调查者记录下的第一句话总是:‘我们这个城市没有等级差别’。一旦这句话脱口而出,也就道出了这个地区存在的等级差别,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同一社区的好公民们令人惊异地众口一辞表示附合。”小说家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曾经不遗余力地探索过这一极度敏感的主题,他对此问题的敏感简直让人吃惊。还在孩提时代,他就开始留心观察他出生和成长的宾夕法尼亚州某小镇,“年长的人对待别人可不是平等的。”
美国的等级差别是如此复杂和微妙,以至于国外的访客常常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异,有时甚至意识不到等级制度的存在。就像弗朗西斯·特罗洛普
在1932年游历美国时描绘的那样,“平等的神话真是威力无边。”政府面对这个问题时相当尴尬--成百上千种划分级别的标准从政府机构出炉,官方却不承认存在社会等级--所以,国外访客稍不留意就会忽视等级体系在这个国家的运转方式。英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瓦尔特·爱伦(Walter
Allen)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20世纪50年代到美国一所大学教书之前,他曾想象:“美国几乎不存在等级,就算有,也许不过是为了在不同种族或者源源不断的移民当中作一些区分吧。”可是,在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清醒了。在那里,他见识了新英格兰的势利,以及当地人长期以来对古老家族支配的道德与文化权威所表现的顺从。
一些美国人满怀快意地看待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灯塔山》(Beacon
Hill)的失败,这是一部有关上流社会的作品,以英国戏剧《楼上,楼下》(Upstairs,
Downstairs)为原型。观众坚信并借此安慰自己,这部作品之所以会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是因为美国并不存在等级制度,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有人对这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感兴趣。其实他们错了。《灯塔山》未能吸引美国观众的原因在于,它关注的也许是本地人最不感兴趣的一类人--准贵族上层阶级。如果故事发生在一个人人都会关注的冲突点上,比如上层阶级与中产阶级冲突,并抵制后者向上爬的企图;或者中产阶级同仇敌忾地对付低于自己的阶级,那么这种戏剧化表现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