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19832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姜奇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09058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2-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全2册/新商务系列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5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战胜人格障碍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漫画三国一百年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6.8
《3%》
+

HK$ 176.8
《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
+

HK$ 117.0
《新经济,新规则》
+

HK$ 117.7
《设计信仰》
+

HK$ 115.1
《没有两片云是一样的——中国首部关于“云计算”的大众读本》
編輯推薦:
第一部系统、全面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解读当下文明转型的理论著作。
內容簡介:
我们今天的世界,来到了一个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岔路口——可以选择文明路径的岔路口。
關於作者: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文化启蒙者之一,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北京青年报》1999财富风云人物之一;2007年获中国传媒思想贡献奖;2009年获中国传媒思想贡献人物奖;当选互联网10位启蒙人物。2008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奇平视点”专栏作家。
目錄
第一章 进步观:作为进步标志的自由
1.1什么是文明的进步
1.2旧文明与新文明所指
1.3以自由个性看待发展
1.3.1.新生产方式
1.3.2.新生活方式
第二章 存在观:作为意义的世界
2.1作为意义的世界
2.1.1.意义的意义
2.1.2.意义同实体、价值的区别
2.2意义所在的世界
2.2.1.文明: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
2.2.2.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
2.2.2.1.自然的世界
2.2.2.2.价值的世界
2.2.2.3.意义的世界
2.2.3作为生活结构的意义世界
第三章 价值观:从启蒙理性到后现代心性
3.1新旧话语的转换:中心与外围
3.1.1.中心与外围
3.1.2.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感性
3.2心物关系:文明分水岭
3.2.1.存在方式意义的心-物区分
3.2.2.科学与人文的不同取向
3.2.3.从心物关系看新旧文明的分别
3.3理性文明论中的感性传统
3.3.1启蒙理性内部的生活世界
3.3.2同质性价值内部的感性批判
3.3.2.1.逃避自由
3.3.2.2.新感性论
3.4异质价值:西方的“心性”
3.4.1.诘问“什么是启蒙?”
3.4.2.异质性话语从边缘到中心
3.4.2.1.异质学的源头性概念
3.4.2.2.异质的社会存在
3.4.2.3.解构“异化之人的哲学”
3.4.3.异质选择的自由
3.5东方本体论:与西方理性相对的心性
3.5.1.从东方观点看中心与外围关系
3.5.2.前现代的异质本体论
3.5.3.与西方物性相对的心性
3.5.3.1.作为物化体系对立面的心学
3.5.3.2.心的实质内容与精神无关
3.5.3.3.消弥心物二元的诚
3.5.4.心学的局限与IT对心性的重新激活
第四章 技术观:从机械系统到生命系统
4.1技术与文明
4.1.1.从历史观点看技术革命
4.1.2.技术的遮蔽与解蔽
4.1.2.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4.1.2.2.技术可以去蔽与返魅
4.1.3技术的代理作用与复归机制
4.2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1.跨越机器与生命
4.2.2.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2.1.生命赖信息为食
4.2.2.2.技术向活系统方向演化
4.2.2.2.1.生命化对技术范式的影响
4.2.2.2.2.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的融合
第五章 信息观:信息空间的意义
5.1回到信息本身
5.1.1.信息即生命
5.1.2.信息权利与权力
5.1.3.1.信息权利的解放
5.1.3.2.信息对权利的解放
5.1.3.3.信息对权力基因的解放
5.2世界三与信息空间
5.2.1.一切化为语言的存在
5.2.2.与“我思”对立的计算
5.2.3.面向正当性的话语分析
5.3文明的意义结构
5.3.1.作为总代码的“礼”
5.3.2.结构中的能指网络
5.3.3.结构中能指与所指的关联
5.3.4.结构中的意指的体验化
第二部分 回归意义的新商业文明
第六章 新的选择:网商的自然权利
6.1重新认识财富主体
6.2自然权利增量
6.2.1.现代权利中的同质特征
6.2.2.论不可转让权利的天然性质
6.3网商的自然权利
6.3.1.自主劳动的权利
6.3.2.分享的权利
6.3.3.自主的权利
第七章 我思的扬弃:财富的转型
7.1网络商品价值与交换
7.1.1.商品细胞与新物种基因
7.1.1.1.商品细胞中隐含的权利关系
7.1.1.2.对价值论的重新发现
7.1.1.3.价值论范式的历史演进
7.1.2.价值形态物化的扬弃
7.1.2.1.扩展商品二重性的背景
7.1.2.2.价值形态的过渡:服务价值
7.1.2.2.1.网络组合商品:产品加服务
7.1.2.2.2.服务价值形态
7.1.2.2.2.1.组合商品中的非产权交换
7.1.2.2.2.2.价值构成的变化
7.1.2.3.商品价值形态:商品的新属性
7.1.2.3.1.体验价值
7.1.2.3.2.产品语意
7.1.3.商品的第三重属性
7.2资本异化及其扬弃
7.2.1.我思的经济对应物
7.2.2.所有权并非自然权利
7.2.2.1.高利贷与心物边界上的资本
7.2.2.2.洛克说法的可疑之处
7.2.2.2.1.洛克为何急于证明财产先于公民社会
7.2.2.2.2.石器时代的财产意识
7.2.2.2.3.所有权:支配与占有的区别
7.2.2.3.什么是对意义的权利:看不见的心
7.2.3.资本范式的转变
7.2.3.1.资本作为我思的崇高客体
7.2.3.1.1.何为物化:从物化到异质性
7.2.3.1.2.异化与物化
7.2.3.2.网络经济与资本物性的扬弃
7.2.3.2.1.物化劳动与自主劳动的矛盾
7.2.3.2.2.在资本内部扬弃物性
7.2.3.2.2.1.资本物化批判理论及其局限
7.2.3.2.2.2.资本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与生产力作用
7.2.3.2.3.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7.2.3.2.3.1.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7.2.3.2.3.2.两种相反报酬递增的分别
7.2.3.2.3.3.范围报酬递增的技术经济实践
7.2.3.2.4.权力转移与利益关系调整
7.2.3.2.4.1.从使用权、支配权到创造权
7.2.3.2.4.2.从活劳动到自主劳动
7.2.3.2.4.3.生产关系:去物化的阻力与动力
7.2.3.3.通过意义弥合资本心物对立
7.3企业组织范式转变
7.3.1.从职能转向流程推动企业扁平化
7.3.2.企业虚拟化:社会水平的支配权与控制权分离
7.3.3. 回到商业本身
7.3.3.1.经济是生活
7.3.3.2.新商业文明的组织范式
7.3.3.3.融入整体经济
第八章 回到未来:话语与制度分析
8.1作为文本的经济:从制度的能指到所指
8.2新商业话语的语法结构
8.2.1.代码的“语法”
8.2.1.1.代码的三重维度
8.2.1.2.对等关系与边际成本
8.2.2.话语权的语法
8.2.2.1.语言交换的经济
8.2.2.2.话语、权力和主体
8.2.3.场域与话语正当性的语法
8.3制度的话语转向:网络规则与意义结构
8.3.1.开放与分享:客体的规则
8.3.1.1.知识开放规则
8.3.1.1.1.知识开放的代码规则
8.3.1.1.2.以开放方式建立隐性知识蓄水池
8.3.1.2.基于报酬递增的网络资源分享规则
8.3.1.2.1.报酬递增与资源分享:双层经营
8.3.1.2.2.免费模式与资源分享
8.3.2.诚信与责任:主体的规则
8.3.2.1.诚信:主体关系的行为规则
8.3.2.1.1.诚信:有意义地实现权利的规则
8.3.2.1.1.1.从历史与逻辑结合角度理解诚信
8.3.2.1.1.2.从权利角度理解诚信
8.3.2.1.2.社会资本:为人力资本注入信任
8.3.2.1.2.1.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8.3.2.1.2.2.诚信:化复杂为简单的权力
8.3.2.2.责任:主体行为规则
8.3.2.2.1.新商业文明的责任语境
8.3.2.2.1.1.责任:推广的自我认同
8.3.2.2.1.2.主体的环境及责任的内化
8.3.2.2.2.面向未来的责任观: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8.3.2.2.2.1.个体担当
8.3.2.2.2.2.家庭责任
8.3.2.2.2.3.企业责任
8.3.2.2.2.4.公共责任
8.3.2.2.2.5.社会责任
8.3.2.2.3.责任话语:个性道德与自律
8.3.2.2.3.1.个性道德
8.3.2.2.3.2.自律的涌现
第三部分 社会生活的权利话语
第九章 新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
9.1自然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和谐
9.1.1.自然权利先于政治权利
9.1.2.新自然权利:跨文明比较
9.2政治权利
9.2.1.政治权利与自然权利的区别
9.2.2.网民的政治权利
9.3.3.政治权利的局限
9.3更高的自然权利
9.3.1更高的自然权利与私权
9.3.2卢梭的“漏洞”
9.3.3个性契约论
9.3.4更高自然权利的原则
9.4网民权利论
9.4.1网民的特性
9.4.1.1网民不是什么
9.4.1.2网民是什么
9.4.2网民自然权利的现象
9.4.3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
第十章 我思的扬弃:从人民到人人
10.1现代性行政的逻辑:为人民服务
10.1.1.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工业化实质
10.1.2.行政官僚制的工业化实质
10.1.2.1.韦伯官僚制的理念:合理性与合法性
10.1.2.2.行政之恶
10.1.3.公共行政中的公共选择主张
10.1.3.1.公共选择的主张:小政府
10.1.3.2.技术驱动效率的策略
10.1.3.3.公共选择的定位:经济人的官僚制
10.1.4.新公共管理:扬弃官僚制
10.1.4.1.区分文明代差的公共行政标准
10.1.4.2.新公共管理:针对行政的变革
10.1.4.3.企业化体制的含义:与新公共选择的区别
10.1.4.4.政府再造与流程重组
10.1.5.新公共行政: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
10.1.5.1.新文明特点在新公共行政中的体现
10.1.5.2.将顾客升级为公民:公平与公正的回归
10.1.5.3.对电子政务转型的要求
10.2归于日常生活的政治:行政复归政治
10.2.1.作为政治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10.2.2.作为行政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10.2.3.后现代公共行政与电子政务
10.3扬弃我思与幸福导向:为人人服务
10.3.1.理念缺位的现代化
10.3.2.工业化实现不了为人人服务
10.3.3.信息化实现为人人服务
第十一章 回到未来:意义结构中的话语正当性
11.1语言与制度的意义结构
11.1.1.霍布斯:语言、我思与国家
11.1.2.福柯的相反理解:话语与权力
11.1.3.自我的重新界定
11.1.4.对自我进行认同的元规则
11.2公共行政的语言:元规则
11.2.1.话语主体的元规则:对我思的置换
11.2.2.制度设计的动力学:效率的解构
11.2.3.作为组织的话语:形式的不定形化
11.2.4.行政的终结:“反行政”
11.3作为意义结构的制度
11.3.1.作为意义的正义
11.3.1.1.从科耶夫到罗尔斯
11.3.1.2.认同的双层结构
11.3.1.3.意义的制度化
11.3.2.话语正当性:构成、言说与语境
11.3.2.1.公共行政的话语正当性
11.3.2.2.“一事一议”与话语正当性的制度化
11.3.2.3网民的话语正当性实践
11.3.2.3.1.正当性话语的更高权利价值
11.3.2.3.2.正当性对自由个性的意义
第四部分 回到精神现象本身
12.0精神文明的本体存在方式
第十二章 新的选择:网民的文化自然权利
12.1文化的自然权利
12.1.1.问题的背景
12.1.2.作为存在方式的崇高
12.1.3.崇高的异化
12.2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12.2.1.崇高视域
12.2.2.何谓崇高:作为美的异化的崇高
12.2.3.意识形态的“崇高”
12.3新文明中的文化自然权利
12.3.1.意识形态认同不是自然权利
12.3.2.意识形态透支:犬儒主义的出现
12.3.3.快感:文化与政治
12.3.4.意义认同的东方价值
12.3.5.网络文化与文化自然权利
第十三章 我思的扬弃:从现代性到“艺术的终结”
13.1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13.1.1.艺术与审美活动中的自我
13.1.1.自我之镜的观照方式
13.1.2.生活世界的中介化
13.1.3.审美现代性:美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13.1.2.艺术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分别
13.1.1.1.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
13.1.1.2.艺术中介的理性化
13.1.1.3.艺术主体的理性化
13.2艺术中的自我:从现代到后现代
13.2.1.艺术中的进步话语
13.2.1.1.艺术的黄金时代
13.2.1.1.1.作为前现代反抗者的乐观现代性意识
13.2.1.1.2.最为光彩焕发时刻的艺术
13.2.1.1.3.不发达社会转型中的文明意识
13.2.1.1.4.中心与外围反差中的现代性意识
13.2.1.2.唯美的形式主义
13.2.2.艺术对现代性的批判
13.2.2.1.以艺术形式反对启蒙理性
13.2.2.1.1.瓶子与酒的错位
13.2.2.1.2.唯美主义在形式与审美态度上的矛盾
13.2.2.2.文学中对进步话语的批判意识
13.2.2.3.“晚期风格”与理性的低潮
13.2.2.4.把解构形式作为艺术
13.2.3.有形式与无形式的后现代
13.2.4.艺术的终结:自我与存在方式的统一
13.2.5.东方审美趣味
13.3 美是直接的
13.3.1.“回到边沁”
13.3.2.从迂回之美到直接之美
13.3.2.1.迂回之美
13.3.2.2.直接之美
13.3.2.3.互联网时代的美
13.3.3.过渡策略:中心与外围共存
13.3.3.1.繁荣网络文化
13.3.3.2.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的“低俗”
第十四章 回到未来:网络文化的话语标准
14.1重建认同的意义结构
14.2以体验方式认同
14.2.1.体验中“回忆”的特指
14.2.2.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体验
14.2.2.1.以“快乐”为纲的体验哲学
14.2.2.2.体验的三种实现方式
14.2.3.日常化的高峰体验:狂欢
14.3文化认同的尺度
14.3.1.研究对象
14.3.2.网络文化的客体规则
14.3.2.1.服从与自我:话语的支配权与使用权
14.3.2.2.话语权的开放与分享
14.3.2.3.认同的权力分析:体验、服务、创造
14.3.3.网络文化的主体规则
14.3.3.1.对等式责任的建立
14.3.3.2.责任话语的权力分析:基于体验的自适
14.3.4.认同方式:从中介到复归
14.3.4.1.体验转向的形式特征:图像转向
14.3.4.2.体验认同:焦虑与回家的心理意义
结语 新普世价值
內容試閱
 
新文明是互联网时代的文明,是信息文明。


新文明论重新确定“现代”这个词的含义,按照文明存在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所包含的核心价值取向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现代化程度的文明,包括前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了文明存在方式的转变,新文明不光是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媒体层面的一般性变化,而意味着文明基本范式的转移,意味着启蒙理性导向的物化世界,向生命意义导向的生活世界的转变。


以基本价值范式的转变为契机,文明发生着中心与外围位置的偏转。在这一过程中恰好发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复兴的现象,欧美不再是世界绝对的中心,不再具有普世价值的独家解释权。这好比文明论中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新文明论是对这一历史转变的解释,也是这种对历史转变的理论准备。


新文明论是基于信息革命的思考,但与IT工程师不同,认为信息文明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人类已有和现有全部文明成果中发展而来。新文明论通过对信息技术革命、东方本体论和后现代主义这三大人类文明成果进行新的综合,提炼出第二次启蒙的核心理念,作为对第一次启蒙的笛卡尔理性的矫正。


信息技术元素的加入,隐含着历史主义的观点,意谓不同的生产力,带来文明的不同历史特点(而普遍主义否认生产力的历史性变化对文明核心价值的实质影响)。

新文明论超越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领域“工程师”式的取向[5]。“工程师”式的取向以工业文明理性的立场,以及“船坚炮利”式的技术功利观对待信息技术的文明价值,对扬弃工业文明的人类哲学、文化成果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新文明论坚持从历史观高度,采取吸收一切人类文化成果的态度,认识信息技术在“体”变中的作用。



加入东方价值元素对文明论的新意在于,提供了与笛卡尔理性(我思)相反的元概念,因此具有第二次启蒙的意义。新文明论认为东方本体论中,包含着克服工业化异化和人的过度物化的新普业价值因素,它不仅仅关系道德修复,而且可以引领新技术、新经济最前卫的探索。新文明论对东方价值的发展在于,否定其前现代因素中的落后成分,超越其原有的生产力基础和前现代文明背景,与新技术、新经济、新文化、新社会结合在一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东方价值。


后现代性元素的加入,隐含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扬弃,可以从异质性、个性化、多元化的根本方向上,矫正物化理性对互联网碎片化、互联化现实的不适应。新文明论,虽然与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致,但完全不能接受它们脱离技术、生产力和经济背景空谈价值的倾向,力图消除其空想色彩。从互联网的实践出发,探讨新文明的现实化问题。新文明论认为后现代化对现代性采取的基本态度是扬弃而不是否定,因此对解构的后现代主义持一定保留态度,只是在矫枉过正中借鉴它,而更倾向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取向。


新文明论在组装这三种现有元素时,提供的新的思想贡献在于对传统文明论的改造,第一次把以往文明论中所没有的这三种新变量,加入到文明的核心价值地带,并根据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核心价值融合。以此为总的线索,揭示信息、生命技术革命引起的林林总总世界变化与新文明基本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信息和生命技术,提供了生命化的技术基础,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促成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的转变;经过现代化改造的东方文明价值观,为人自身的觉悟,提供了生命化的道德、技术与生态基础,促成从启蒙理性向生命意义的复归;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生命化的自由选择的契机,促成了现代化范式本身的转变,转向后现代化。三种力量汇集而成的新文明的趋势,将彻底转型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国际金融危机并继续以霸权形式破坏生态平衡的西方工具理性文明。


正是这三样东西从文明的“外围”进入“中心”,使人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范式转移:在世界模式上,从能量向信息转变;在心物座标上,从西方价值向东方价值转变;在历史发展上,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


今天,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外围”大国重新崛起,偶然中有必然,它们同时具有信息技术和东方价值观的条件,共同面对欧美现代性发展之后的世界新秩序。值此时刻,认清普世价值走向,共建新的“中心”话语,是新启蒙运动的任务。


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概略,仅集中于一点三面。一点是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希望说清楚新文明与过去的文明在基本范式最根本处的不同;三面,是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分别说明新文明基因[6]特征。包括:从新文明基本价值观出发,重新阐释人的自然权利,这种权利是自我的表现,体现直接的自我;从新旧文明转变的历史发展中,研究人的异化产生、发展和消除的历史过程,说明新旧基本价值的异同、生产力与社会条件变化与转型趋势,揭示自我以迂回方式在权力化中的膨胀与收缩;从现实存在的话语实践萌芽中,归纳新文明的意义存在形式,研究新文明的意义所在与制度结构,探索自我的回归,即向更高层面的直接自我的复归。



需要说明,文明论概略对待现代性问题的基本态度是悬置,对所有现代性内部价值冲突,从个人主义到社群主义,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从左到右……都打包封装,不置一辞。这种态度具有这样的含义:新文明的增量改进本身,将对旧文明存量起到建设性调整的作用。


如果把新文明论刻意突出的部分,放回到文明的整体——包括强调实体的文明、强调价值的文明——中,可以看出,新文明论最感兴趣的话语,是文明的一连串事件中,涉及“宗旨何在”那部分的话题。帮助人们在创造了无数器物和有价值的事物后,从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新文明对于意义的求索,实际上在人类已存在了几万年,只不过没有被当作中心话语聚焦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文明论也可视为对网民的基本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一个全面的辩护,是针对传统观念对互联网上种种正常行为的误解的一个深层的回应。除此之外,新文明论还可以被视为对被误解的后现代主义的辩护。例如,后现代主义倡导的碎片化,一直被认为是破坏性的。但个性化也是一种碎片化,却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是建设性的。新文明论将充分发掘这类被忽视的人类文化成果。它倡导感性、建设性。它还可以被视为对东方普世价值复兴的一个辩护。它不认为新兴国家的复兴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关注、阐发其中对东西方融合、中心与外围融合的普世价值的潜在贡献。

新文明论并不无视传统占优势的现实,但在新文明论看来,合理的,最终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