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
編輯推薦: |
《医学生物实验学》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项目优化重组,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板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个部分,共计十三章、二十七个实验项目。每一章均由理论基础和实验观察两部分组成,理论基础包含研究技术、方法学理论、经典实验研究等,与实验观察紧密联系,解决实践教学中对方法学不够重视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学科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解读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知识扩展,扩大学生研究视野。本教材体现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渗透,达到现代医学生物学实验整体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避免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项目的重复,同时加强对学生跨学科创新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
內容簡介: |
《医学生物实验学》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项目优化重组,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板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个部分,共计十三章、二十七个实验项目。每一章均由理论基础和实验观察两部分组成,理论基础包含研究技术、方法学理论、经典实验研究等,与实验观察紧密联系,解决实践教学中对方法学不够重视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学科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解读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知识扩展,扩大学生研究视野。本教材体现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交叉渗透,达到现代医学生物学实验整体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避免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实验项目的重复,同时加强对学生跨学科创新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
目錄:
|
前言
第一篇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技术概论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实验二 动、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第二章 细胞的物质基础
实验 细胞的化学成分观察
第三章 细胞膜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实验 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第四章 细胞器
实验一 光镜下的细胞器
实验二 细胞核与线粒体的分级分离
第五章 细胞骨架
实验 细胞骨架的显示和观察
第六章 细胞核
实验一 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二 染色体核仁组成区的银染色法
第七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实验一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实验二 MTT比色试验
第二篇 医学遗传学研究方法和实验
第八章 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
实验 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九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实验一 粗糙链孢霉的杂交实验
实验二 PTC遗传性状的检查
实验三 人类ABO血型鉴定
第十章 染色体和核型
实验一 人类性别鉴定方法
实验二 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三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核型分析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
实验 系谱分析实例
第三篇 综合性实验
第十二章 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 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动的观察
实验二 动物细胞培养及冻存与复苏
实验三 培养细胞的活力测定
实验四 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五 基因点突变多态性的检测
第四篇 设计性实验
第十三章 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鉴别
实验二 细胞周期同步化
实验三 心肌梗死易感基因筛查
彩图
|
內容試閱:
|
第一篇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
学习目标
1.掌握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种类。
2.熟悉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3.了解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理论基础
一、显微镜(microscope)技术
(一)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1 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
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 年,荷兰眼镜制
造商J.Janssen 和Z.Janssen 父子制作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尽管其放大倍数不超过10 倍,
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65 年前后,英国的Robert Hooke 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
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
组成部分。他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 ~ 140 倍)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
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
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上只观察到细胞壁) 。同时代荷兰的Antonie van
Leeuwenhoek 一生中制作了200 多台显微镜和500 多个镜头,他是第一个看到活细胞的
人,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等。
17 世纪末叶到18 世纪初叶荷兰物理学家Huygens 为显微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目前市场出售的惠更斯目镜就是现代多种目镜的原型。1752 年英国望远镜商人
J.Dollond 发明消色差显微镜。1812 年苏格兰人D.Brewster 发明油浸物镜,并改进了体视
显微镜。1886 德国人Ernst Abbe 发明复消差显微镜,并改进了油浸物镜。能够制造和使
用油浸系物镜使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已达到了最高极限,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基本
成熟。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 年出现了偏光显微
术;1893 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 年荷兰物理学家F.F.Zernike 创造了相差显微术,他因
此在1953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 世纪中叶制造出了以短波长、高能量的光线作光
源的荧光显微镜和紫外光显微镜。
由于光源波长的缩短可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沿着这个方向的革命性进展是电子显微
镜的出现。1933 年,德国人E.Ruska 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1939 年西门子公司制
造的第一台商品电子显微镜终于问世,后来经过人们的努力,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由最初
的500nm 提高到现在0.2nm ,放大率已达到几十万倍以上。1981 瑞士人G.Binnig 和
H.Roher 在IBM 苏黎世实验中心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他们与电镜发明者Ruska 同获
1986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 现代医学和生物学常用的显微镜技术
1.分辨率可达0.2μm 的光学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的放大倍数
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其分辨率指能够清晰区分辨认相邻两点的能力,最大为
0.2μm 。一个典型的动物细胞的直径约为10 ~ 20μm ,比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最小颗粒还要
小5 倍,因此,显微镜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最常用的仪器之一。细胞通常都是无色半透明
的,人们在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使用染料使不同的细胞组分着色,呈现出一定
的反差与对比,才能够清楚地观察。
2.观察活细胞的相差显微镜 在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或细胞时,某些细胞
成分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丢失或失真,为解决此类问题或观察培养中的细胞状
态,应使用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直接观察活细胞。通过相差系统,把
肉眼不可见的相位差转化为眼睛能观察的振幅差,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
暗差异。
3.揭示细胞或间质中的大分子的荧光显微镜 组织细胞内的一些物质可自发荧光,例
如脂质、维生素、卟啉类、一些药物等,可利用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来观察。
另外,荧光染料也用于细胞和组织染色,尤其是荧光染料与抗体分子相偶联,从而揭示出细
胞或间质中的大分子。目前常用的荧光染料有:DAPI(联脒基苯吲哚)可以染DNA ;Hoe-
chest33528 、Hoechest33342 可以染染色体;四环素可以染骨骼、牙齿;吖啶橙可以染DNA 、
RNA ;碘化丙啶可以染DNA 等。
4.呈现细胞结构三维图像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为了获得具有三维构象的细胞
或组织的图像,人们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
cal microscope)技术。共聚焦显微镜可清晰显示相对较厚的(几百微米)标本内部结构,尤
其适于检测荧光标本,它所观察的焦平面内结构比传统显微镜清晰得多,一系列不同厚度
的光切面可使标本的三维图像得以重建。
5.观察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的分辨率一
般可达到0.2nm ,这比光学显微镜提高了约3 个数量级。但是由于样品制备等方面的局
限,对大多数生物样品来说,电子显微镜的实际分辨率一般只能达到2nm 左右。
电子束轰击样品后,可产生各种各样的信号,如激发出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俄歇电
子、X 射线、透射电子、阴极荧光等。不同种类的电子显微镜收集的信号不同,得到的样品
信息也不同,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是通过收集穿过样品的电子来观察样品内部的超微结构,
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特征。此外,还
有利用X 射线对样品组分进行分析的分析电镜等。
6.显微操作技术(micromanipulation technique) 显微操作技术是在倒置显微镜下
利用显微操作器进行细胞或早期胚胎操作的一种方法。包括细胞核移植、显微注射、
嵌合体技术、胚胎移植以及显微切割等。细胞核移植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52
年,Briggs 和King 等将不同阶段的蛙胚细胞核注入去核的蛙卵,构建核移植胚。Go
don 1962 年证明原肠胚以后的细胞核移植胚能发育到成体。1997 年,Wilmut 等克隆
了绵羊Dolly 。
二、制样技术和组织化学技术
(一) 发展简史
生物固定技术(如:Fleming 1882 ,1884 ;Canoy 1886)和染色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
人们对细胞显微结构的认识,各种细胞器相继被发现,如1831 年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
植物细胞核。20 世纪30 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问世,使细胞形态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
潮,1940 年德国人G.A.Kausche 和H.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1945
年美国的K.R.Porter 、A.Claude 和E.F.Fullam 发现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内质网;1949 年
加拿大人M.Bar 发现巴氏小体;1957 年J.D.Robertson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
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组织化学技术(histochemistry)是把化学技术与显微镜结合起来研究细胞内化学成分
的一种技术,由法国植物学家F.V.Raspail 1826 年首先报道,他曾经发表了多篇组织化学
科研论文,如植物花和果的受精过程中的碘淀粉反应等。A.N.F.Millon 1844 年叙述了蛋
白质反应等,1924 年Feulgen 等首先将Feulgen 反应法作为DNA 特异性的定性研究方法。
E.Takamatsu 和G.Gomori 于1939 年同时发表了碱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方法。之后,相
继证明了磷酰胺酶、ATP 酶、酸性磷酸酶、脂酶、酯酶等组织化学法。为了在荧光显微镜下
能够对酶进行观察,A.H.Coons 等1950 年提出了荧光抗体法,开辟了免疫组织化学的新途
径;而P.K.Nakane 等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物的酶标抗体法,为应用酶组织化学开辟
了新的途径。随着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切片技术的发展,使组织化学技术方法与电镜技
术结合起来,开创了电镜酶组织化学或电镜细胞化学的新领域。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免疫
组织化学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提高,免疫电镜技术、定量组织化学、凝集素和荧光组织化学
也得到了发展。
(二) 现代常用的生物制样技术和组织化学技术
1.石蜡切片法 以石蜡为支持剂的切片方法。石蜡切片法一般需经过取材、固定、冲
洗、脱水、透明、包埋、切片、贴片等步骤制成切片,再将石蜡切片经过不同的染色,即可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目前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
色( HE 染色法) 。
2.普通组织化学技术 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于对某些细胞成分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
包括金属沉淀法:磷酸酶分解磷酸酯底物后,反应产物最终生成CoS 或PbS 有色沉淀,而显示
出酶活性;Schiff 反应:醛基可使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变为红色,用于显示糖和脱氧核糖核
酸(Feulgen 反应) ;联苯胺反应:过氧化酶分解H2 O2 ,产生新生氧,后者再将无色联苯胺氧化成
联苯胺蓝,进而变成棕色化合物;脂溶染色法:借苏丹染料溶于脂类而使脂类显色。
3.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是利用抗体同特定抗原专一结合的原理,
对抗原进行定位测定的技术。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素和酶,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罗丹明、辣
根过氧化物酶等。
4.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y) 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
分布、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原理: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制取切片,涂上卤化银乳胶,经放射性曝光,使乳胶
感光。一般用14 C 和3 H 标记。
5.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用于原位检测组织细胞或染色体标本上的特殊核
酸序列。最初是使用放射性DNA 探针,后来又发明了免疫探针法。
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
(一)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技术
1.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 1885 年德国人Roux 曾用温生理盐水在体外培养鸡胚组织
并使之存活了数月,这被认为是组织培养的萌芽试验。1906 年Beebe 和Ewing 用盖玻片悬
滴培养法,以动物血清做培养基,培养狗淋巴细胞存活了72 小时。现代细胞培养技术是从
Harrison(1907)和Carrel(1912)两人开始的,Harrison 参考前人经验,创建了盖玻片覆盖凹
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淋巴液做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生活了数周,
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建立了体外培养组织和细胞的基本模式系统。
Carrel 用血浆包埋组织块外加胎汁的培养法,并采用了更新培养基和分离组织的传代措施,
曾培养鸡胚心肌组织长达数年之久。1923 年Carrel 又设计了卡氏瓶培养法,扩大了培养
空间。
从20 世纪50 年代起,细胞培养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相继有很多学者从改进培养
容器、培养液和培养操作方法三个方面,做了很多革新。在培养容器方面,由简单地用试
管、旋转管培养,发展到多种培养瓶培养,近年来,塑料瓶、皿、多孔培养板的使用已日趋普
遍。在培养基方面,从50 年代初,Parke 、Eagle 等设计出合成培养基后,从纯天然培养基到
合成培养基、从鸡胚浸出液发展到动物血清,直至60 年代的无血清培养基。同时研制出了
不同种类的缓冲盐溶液,用来培养不同的细胞和洗涤细胞。Earle 在1948 年设计了含有碳
酸氢钠等盐类的Earle 盐溶液,Hanks 在1949 年设计了Hanks 盐溶液。在培养技术方法
方面,进展更为迅猛,Earle 、Dulbecco 等于1943 年创建单层细胞培养法,首建长期传代的
L-细胞系;1948 年Sanford 创建单细胞分离培养法,获L-细胞纯系;1951 年Gey 首建人肿
瘤细胞―― HeLa 细胞系;1961 年Hayflick 建立人二倍体细胞系25 种,开辟了应用新方
向。从50 年代末开始,细胞培养技术应用进入了一个繁盛的阶段,近几十年来已建立了人
和各种动物肿瘤及其他细胞系。细胞培养用品、培养基、血清、试剂等也已商品化。随着市
场经济的繁荣、高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一次性培养用品也逐渐使用,各种精巧的培养用品不
断进入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培养技术的发展。
2.细胞培养技术概述 细胞培养是将生物体的细胞在离体的条件下模拟体内生理环
境,使其继续不断地生长、增殖、传代,从而观察并研究其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细胞培养
可分为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和传代培养(subculture culture) 。
(1) 细胞原代培养:直接从生物体获取细胞进行培养的为原代培养。从动物体分离的
各种组织和器官,一种是直接进行组织块培养,将组织剪成小块,黏附在培养皿上培养;但
多数是制成单细胞悬液,通过计数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然后置于合适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
营养液和温度下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
(2) 细胞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的细胞经过建立细胞系(cell line)后连续扩大培养称为
传代培养。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
flick 界限,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经过1 ∶ 2 的比率连续传代,平均只能传约30 代,此后细
胞逐渐衰老死亡。当体外培养的细胞在传代时发生转型(癌变)并形成细胞系时,即可在体
外无限传代。如Gay 于1951 年建立的HeLa 细胞系(宫颈癌细胞) ,至今仍在沿用,此时的
细胞多数为非整倍体或亚二倍体。
(3) 体外培养细胞的基本特点:体外培养的细胞需要适应体外环境,在形态上也会有所
改变,与体内形态不一定完全相同,培养细胞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一般体外培养的细胞依其
能否贴附在支持物上生长的特性分为贴壁型和悬浮型。贴壁型大致包括成纤维样细胞、上
皮样细胞、多型性细胞等,悬浮型细胞为圆形。
(4) 细胞培养技术的关键:细胞培养成功的操作最基本要点是无菌技术,即任何将与细
胞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物品必须是无菌的或是没有污染的。体外培养的细胞,当培养基变黄
时需要更换培养液。细胞传代的时间依细胞种类而定,也与培养时接种的细胞密度有关,
一般接种细胞的密度范围为(2.5 ~ 5) × 104 细胞ml 。
(5) 体外培养细胞的基本条件:常用的培养基有Eagle’s 培养基、RPMI 1640 、DMEM 、
IMDM 、F12 以及各种无血清培养基。在配置基本培养基时,要注意一些事项和添加一些生
长因子。培养细胞用的水要求纯度高,一般用石英玻璃蒸馏器蒸馏的三蒸水或Millipore 滤
器纯化的水。大部分细胞生长的最佳条件是pH7.2 ~ 7.4 。细胞培养在CO2 培养箱中进
行,一般CO2 浓度为5 % 。血清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添加剂,含有许多生长因子,促
进细胞增殖。血清的种类比较多,有牛血清、马血清、人和鼠血清等,牛血清中又分胎牛、新
生牛和小牛血清。不同的血清成分不尽相同,而且每一批的产品也不同,所以在进行细胞
培养时最好先对血清进行比较。实际上,血清中还含有许多未知因子存在。
(二) 细胞和细胞器的分离技术
尽管有核细胞的概念是在18 ~ 19 世纪建立起来的,但是真正开始分离亚细胞结构是在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电子显微镜技术刚刚问世的时候。与电子显微镜技术进步并行发展的
是分离亚细胞组分的方法学的建立,1943 年起,Claude 用高速离心机将各种细胞器,如线粒
体、叶绿体分离出来,分别研究它们生理活性,这对研究细胞器的功能和化学组成,以及酶
在各细胞器中的定位起了很大的作用。最终,当细胞的生物化学功能与特殊亚细胞结构组
分相联系起来时,更为清楚的真核细胞的真实图景便展现在众人面前,随之而来的是现代
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出现。
1.实体组织中细胞的分离 实体组织,包括血液、胸和腹渗出液在内的生物液体和细
胞系都是分离细胞的潜在来源,从不同组织中分离细胞常用两种方法:
(1) 机械分散法:一般常在液体介质中将组织剪碎,并在悬液中用吸管反复吹打剪碎了
的组织碎片,从而将细胞从组织上分离下来,对于结缔组织比较少的骨髓、脾脏等组织,可
以在不锈钢网或尼龙网上用注射器柄轻轻碾磨,再经过100 ~ 200 目细胞筛制备单细胞
悬液。
(2) 酶消化法:利用蛋白酶、胰酶、胶原酶可以消化细胞之间的间质和黏附蛋白组分,使
细胞松散,从而进一步进行分离。可以通过改变酶的种类、酶的浓度、消化时间和温度,来
优化从不同组织获得单细胞的方法。
2.液体环境中细胞的分离
(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 ,FCM) :FCM 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定量分析与分选
的一门技术。包在鞘液中的细胞通过高频振荡控制的喷嘴,形成包含单个细胞的液滴,在
激光束的照射下,这些细胞发出散射光和荧光,经探测器检测,转换为电信号,送入计算机
处理,输出统计结果,并可根据这些性质分选出高纯度的细胞亚群,分离纯度可达99 % 。包
被细胞的液流称为鞘液,所用仪器称为流式细胞仪。
(2) 细胞电泳(cell electrophoresis) :在一定pH 下细胞表面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能在
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泳动。各种细胞或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同种细胞电荷电量有所不
同,故在一定的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不同。此方法可检测细胞生理状态、分离不同种类的
细胞。
3.细胞器的分离―― 离心(centrifugation)技术 细胞器的分离程序:① 从组织中分离
细胞,可采用酶消化法或细胞筛法;② 分离纯化单一类型的细胞,一般用密度梯度离心和亲
和层析等;③ 裂解细胞,制备细胞匀浆液,可选用低渗、超声波粉碎、机械研磨;④ 离心分离
各种细胞器。
细胞器的离心分离常用两种方法:
(1) 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特点:介质密度均一;速度由低向高,逐级离
心。用途:分离大小相差悬殊的细胞和细胞器。沉降顺序:核― 线粒体― 溶酶体与过氧化
物酶体― 内质网与高基体― 核糖体。可将细胞器初步分离,常需进一步通过密度梯离心再
行分离纯化。
(2) 密度梯度离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用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
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离心力场的作用使细胞和
细胞成分分层、分离。类型:速度沉降、等密度离心。常用介质:氯化铯、蔗糖、多聚蔗糖。
(三) 动物细胞工程
1.细胞融合(cell fusion)技术 19 世纪30 年代,Muller 、Schwann 、Virchow 等相继
在肺结核、天花、水痘、麻疹等病理组织中观察到多核细胞现象;1849 年Lobing 在骨髓
中也发现了多核现象的存在;1855 ~ 1858 年,科学家们在肺组织和各种正常组织及发
尖和坏死部位都发现了多核细胞;1859 年,A.Barli 在研究黏虫的生活史时发现,某些
黏虫存在着由单个细胞核融合形成多核的原生质团的情况。据此,他认为多核细胞是
由单个细胞彼此融合而形成的。至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多核细胞的事实,才被生
命科学工作者接受。
通过培养和介导,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或
细胞杂交。相同基因型的细胞融合而成称为同核体;不同基因型的细胞融合而成称为异核
体。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生物方法(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 、化学方法
(聚乙二醇PEG) 、物理方法(电击和激光)等。
2.单克隆抗体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 B 淋巴细胞能分泌特异抗体,但
不能长期培养,瘤细胞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特异抗体。1975 年,免疫学家Kohler
和Milstein 利用仙台病毒诱导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脏B 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融合,选择到能分泌单一抗体的杂种细胞,该杂种细胞具有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培养条件下
大量繁殖的能力,并能长期地分泌单克隆抗体,从而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因此获1984 年
诺贝尔奖。
单克隆抗体技术有两个主要技术支撑,一是细胞融合与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二是选
择性培养基用于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3.动物克隆(clone)技术 早在20 世纪末H.Driesch 用棘皮动物海胆的受精卵做实
验,发现当海胆的受精卵分裂为2 个或4 个细胞时,如用震荡的方法将细胞摇散,每个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