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
內容簡介: |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2010》逐年介绍自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以来到2010年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具体内容、获奖原因、社会反应、在该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获奖者的生平、贡献与经验。本书收集的资料比较完整,叙述准确,图片丰富,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高层次科普读物,可作为学生、教师、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科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
目錄:
|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2010》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奖的设立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的发现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
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
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液状态方程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
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特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1916年未授奖)
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
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
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光谱学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夫兰克-赫兹实验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孙云室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
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
1931年未授奖)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
1934年未授奖)
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
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
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
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
1940年-1942年未授奖)
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
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
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
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子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
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衬显微法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
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
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
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伦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
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
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
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振态的发现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理论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
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ψ粒子的发现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
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cp破坏的发现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变理论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w?±和z?0粒子的发现
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霍耳效应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电性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物理
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多丝正比室的发明
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型脉冲星
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
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重正化方法
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信息技术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天文学和x射线天文学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和超流动性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色动力学与渐近自由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相干量子理论和激光精密光谱学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探索宇宙起源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发对称破缺的机制和起因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纤与图像传感器的发明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维材料石墨烯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塞曼首先是从法拉第的工作得到启示。1845年,法拉第将平面偏振光通过强磁场作月卜的玻璃,发现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后来进一步确定这是许多物质具有的普通性质。1876年,克尔Kerr继1875年发现玻璃片在强电场下对光有双折射的作用即克尔电光效应之后,又发现平面偏振光垂直射在电磁铁的磨光电极上时,反射得到的光变为椭圆偏振光即克尔磁光效应。这些效应对于光的电磁性质当然是极好的佐证。因此,电、磁和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了19世纪末叶物理学家密切关注的对象。
1895年前后,塞曼暂停克尔磁光效应的研究,想试一试磁场对钠焰的光谱有没有影响。这个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后来知道法拉第晚年曾亲自做过这个实验,他想法拉第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重视这个实验,一定值得认真去做,于是就下决心用当时最好的设备再次进行实验,他当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究竟磁力作用于火焰时,火焰发出的光周期会不会改变。这样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塞曼用石棉条蘸以食盐,放在电磁铁磁极间的氢氧焰中,用罗兰光栅即凹面光栅,是当时最好的分光仪器检验火焰光。当电磁铁电路接通时,D的两根谱线即钠黄光谱线D、与D。都看到增宽的现象。
谱线增宽也许会认为是磁场对火焰的某种已知作用,引起钠蒸气的密度和温度发生变化,塞曼就采用了一个方法,把钠放在一素瓷管中强烈加热,瓷管两端以平行玻璃板密封,其有效面积为1cm2。管子水平地置于磁场中,与磁力线垂直。弧光灯的光线穿之而过。吸收光谱显示出D双线。瓷管不断沿轴旋转,以避免温度变化。通电励磁,立即谱线变宽。证明正是磁场使钠光的周期和频率发生了变化。
最初有人向塞曼提出,光的频率变化可能是由于原子与以太分子旋涡之间的加速和减速的作用力;后来,开尔文勋爵向塞曼提出,或许可以用快速旋转系统和双摆结合在一起的例子,来解释频率变化。然而,这些解释都不够满意,于是塞曼转而从洛伦兹教授的电子理论寻求解释。这一理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带电的小分子单元;一切电学过程都来自这些“离子”即指电子,当时尚未发现电子的乎衡和运动,光波就是“离子”的振动引起的。在塞曼看来,“离子”在磁场中直接受到的作用力足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塞曼将这个想法写信告诉洛伦兹教授,洛伦兹指点塞曼计算离子的运动。他还向塞曼指出,如果这个理论用得正确,就应该有下列结果:从增宽的谱线边缘发出的光,沿磁力线方向观察应是圆偏振光,再进而可导致求出离子所带电荷与其质量的比值。/山。塞曼用四分之一波片和检偏器,发现在磁场增宽的谱线边缘,从磁力线方向看去果然是圆偏振光。
……
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