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北史演义》记述了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继位至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关系最为复杂、战乱最为频繁的时期。
《北史演义》基本上依据正史,同时参以野史。作者杜纲比较注重细节的描绘,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小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书中大小数十余战,或斗智、或角力,移形换步,各各不同”。“每写一战,必先叙所以胜败之故。或兵强而?形已兆,或兵弱而胜势已成。结构各殊,皆曲曲传出”,使读者对于此战成败之因一目了然。
|
目錄:
|
第一卷 魏宣武听谗害贤 高领军固宠献女
第二卷 于皇后暗中被弑 彭城王死后含冤
第三卷 改旧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
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杰 武川城上识英雄
第五卷 怒求婚兰春受责 暗行刺张仆亡身
第六卷 谐私愿六浑得妇 逼承幸元怿上蒸
第七卷 幽母后二贼专权 失民心六镇皆反
第八卷 太后垂帘重听政 统军灭贼致亡身
第九卷 骋骑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
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斩将 安亭道延伯捐躯
第十一卷 天宝求贤问刘贵 洛周设计害高欢
第十二卷 剪劣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宫阙成仇
第十三卷 赐铁券欲图边帅 生公主假作储君
第十四卷 内衅成肃宗遇毒 外难至灵后沉河
第十五卷 改逆谋重扶魏主 贾余勇大破葛荣
第十六卷 魏元颢长驱入洛 尔朱荣救驾还京
第十七卷 赵嫔无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泄群谋
第十八卷 明光殿强臣殒命 北中城逆党屯兵
第十九卷 战丹谷阵亡伯凤 缩黄河天破洛阳
第二十卷 救帝驾逢妖被阻 战恒?释怨成亲
第二十一卷 尔朱兆晋阳败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
第二十二卷 立广陵建明让位 杀白鹞高乾起兵
第二十三卷 假遣军六镇愿反 播流言万仁失援
第二十四卷 据邺城四方响应 平洛邑百尔归诚
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图拨乱 遇旧后私逼成婚
第二十六卷 运神谋进兵元旦 追穷寇逼死深山
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梦 宇文泰获配良缘
第二十八卷 思政开诚感贺拔 虚无作法病高王
第二十九卷 妖术暗侵凶少吉 神灵阿护死还生
第三十卷 宇文定计敌高王 侯莫变心害贺拔
第三十一卷 黑獭兴师灭陈悦 六浑演武服娄昭
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计灭晋阳 高渤海兵临京洛
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浑逐主 奔长安黑獭迎君
第三十四卷 娶国色适谐前梦 迁帝都重立新基
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还诗见拒 私宫婢借径图成
第三十六卷 施邪术蛊惑夫人 审私情加刑世子
第三十七卷 改口词曲全骨肉 佯进退平定妖氛
第三十八卷 黑獭忍心甘弑主 道元决志不同邦
第三十九卷 梦游仙玉女传音 入辅政廷臣畏法
第四十卷 潼关道世宁捐躯 锁云轩金婉失节
第四十一卷 结外援西魏废后 弃群策东邺亡师
第四十二卷 奔河阳敖曹殒命 败黑獭侯景立功
第四十三卷 归西京一朝平乱 惧东邺三将归元
第四十四卷 私静仪高澄囚北 逼琼仙仲密投西
第四十五卷 纵黑獭大将怀私 克虎牢智臣行计
第四十六卷 玉仪陌路成婚媾 胜明誓愿嫁英雄
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据河南侯景叛生
第四十八卷 用绍宗韩山大捷 克侯景涡水不流
第四十九卷 烹荀济群臣惕息 杖兰京逆党行凶
第五十卷 陈符命群臣劝进 移魏祚新主登基
第五十一卷 宇文后立节捐躯 安定公临危托后
第五十二卷 晋公护掌朝革命 齐主洋乱性败常
第五十三卷 烧铁笼焚死二弟 弃漳水杀尽诸元
第五十四卷 齐肃宗叔承侄统 周武帝弟继兄尊
第五十五卷 弃天亲居丧作乐 归人母惧敌求成
第五十六卷 争宜阳大兵屡却 施玉珽天诛亟行
第五十七卷 和士开秽乱春宫 祖孝征请传大位
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后私幸沙门
第五十九卷 齐后主自号无愁 冯淑妃赐称续命
第六十卷 拒敌军延宗力战 弃宗社后主被擒
第六十一卷 捋帝须老臣爱国 扪杖痕嗣主忘亲
第六十二卷 修旧怨股肱尽丧 矫遗诏社稷忽倾
第六十三卷 隋公坚揽权窃国 尉迟迥建义起兵
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抚临华夏 平陈国统一山河
|
內容試閱:
|
第一卷魏宣武听谗害贤高领军固宠献女
粤自炎汉之末,天下三分:曹操夸有中原,孙权雄据江东,先主偏安西蜀,鼎峙者数十年。司马氏兴,篡魏、灭蜀、吞吴,四海一统。晋武帝崩,惠帝继立,庸懦昏愚,贾后乱政,诸王日寻干戈,遂成五胡之乱。刘渊称汉,李特号蜀。刘曜继汉而称前赵,石勒灭曜而称后赵。前秦则苻氏,后秦则姚氏,西秦则乞伏国仁。燕则前有慕容庾,后有慕容垂,西为慕容冲,南为慕容德。其后冯跋据昌黎,又称北燕。凉亦分四: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而赫连勃勃据朔方,国号大夏。晋之子孙在北者屠灭殆尽。唯琅琊王睿系宣帝曾孙,相传其母夏侯妃通小吏牛金而生。当日见中原大乱,遂同西阳王莱等渡江南来,众遂奉之为君。延西晋之统,而弃中州于不问,一任五胡云扰,互相吞噬。于时拓拔硅兴于代北,改代称魏。乘燕慕容氏衰,南取并州,东举幽、冀,国日以大。晋安帝隆安二年即帝位,建都平城,是为道武皇帝。道武殂,明元帝立。明元殂,太子肃立,是为太武帝。其时诸邦皆灭,唯北凉、北燕、夏三国尚存。太武悉平之,除却东南半壁,中土皆为魏有。太武殂,延及文成、献文,国家无事。孝文即位,宽仁慈爱,精勤庶务,以平城地寒,迁都洛阳,改称元氏。性好读书,善属文,诏策皆自为之。好贤乐善,百姓皆安,天下大治。魏世称为极盛。使承其后者克肖其德,则魏业之隆,再传之干世万世,何至一传而后奸雄并起,遂成高氏、宇文氏篡夺之祸哉!贾子曰:“天下,大器也。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语云:“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自古败亡之祸,未有不自朝廷无道始也。
话说魏自孝文帝崩,太子恪立,是为宣武帝。帝年十六,不能亲决庶务,委政左右近臣。最用事者,国丈于烈、皇舅高肇。肇又尚帝姑高平公主,与于烈并为领军,手握重兵,权重一时,群臣侧目,虽诸王亦皆畏之。时有成阳王元禧,系献文帝子,与于烈不睦,见帝宠信他,屡加显职,而身为帝叔反遭疏忌,深怀怨望,府中蓄养丁壮,招纳四方术数之士。与御前直寝符承祖、薛魏孙,黄门侍郎李伯尚,直阁将军尹龙武结为死党,斋待朝廷有衅,从中举事。
一日,帝将驾幸北邙,六军从行。禧谓承祖、魏孙曰:“主上出幸,京师虚弱。汝等为侍驾臣,朝夕在侧,图帝甚易。吾起于内,汝应于外,大事可立成,富贵共之。”二人应诺而去。次日,遂集其党数十人,在城西宅内同议起兵。尹龙武曰:“主上虽出,高肇、于烈留守,必有严备,府中兵士何足以济?贸然为之,恐无成而受祸,王宜缓之。”伯尚亦以为不可。于是众皆疑惧,其谋遂寝。
再说帝在邙山,因天气酷热,乃止于山之浮屠阴处,摆设卧具,假寐帐中。直寝薛魏孙、符承祖先预逆谋,而咸阳疑惧中止却未知之。魏孙见帝睡熟,将利刃藏于衣底,便欲行刺。走至帐下,见帝容貌如神,未敢下手。承祖从后牵其衣曰:“吾闻杀天子者身当癞,汝何利乎?”魏孙持刀而退。帝开眼见二人密语,形状闪烁,忙即起身。时于烈之子于登亦司直寝,适至阶下,帝遂呼令执之。随驾者俱到,搜出利刃,将二人背剪。帝亲拷问,二人料难瞒隐,大呼曰:“非臣敢反,乃咸阳王教臣如此耳!”帝大惊,遂囚二人于幕下。忽御前军土奏报,拿获一人刘小苟,系咸阳亲卒,来告咸阳反状。帝讯之得实,恐京师有变,深为疑惧。于登奏曰:“臣父为领军,必无所虑。”帝乃遣登飞马入京观之。登至京,其父于烈已下令严备。使登回奏曰:“臣虽朽迈,心力犹足。禧等猖狂,不足为虑。愿帝徐还,以安人心。”帝闻奏大悦,谓登曰:“朕嘉卿忠款,赐卿以忠为名。”于是于登改名于忠。帝遂连夜起驾,五更即抵皇城。入宫后,即着于烈父子领兵去提成阳。
且说咸阳王谋叛不成,心不自安,尚不知事已败露,与两个爱姬申屠夫人、张玉妹宿于洪池别馆。夜半左右来报,有千万马嘶之声从洪池西北而来。王大惊,知事泄,急上马走。二姬及心腹二三十人亦狼狈上马,相从而逃。行未数里,两姬在后,已被捉去。从人皆散,单存尹龙武一人。因向龙武道:“今投何处去好?”龙武道:“不如投梁。”盖其时南朝已易四代,正值梁武开基,故龙武劝其南奔。咸阳不应,龙武道:“我生死从王,今追兵已近,奈何?”行至柏坞岭,于烈父子追及,遂与尹龙武一同被执,解至洛阳。帝命囚之华林都亭,使军士守之。时热甚,帝敕断其水浆,咸阳渴闷垂死,侍中崔光见而怜之,进以酪浆升余,王始苏。
却说咸阳兄弟七人:长孝文、次咸阳、三赵郡王、四广陵王、五高阳王、六彭城王、七北海王。昆弟中唯彭城王勰最贤。当日闻咸阳反事,不胜悲悼,因在帝前与诸王大臣共议咸阳之罪,劝帝斥为庶人,幽之内省,尽其天年。帝未决。于烈、高肇共奏道:“咸阳无父无君,死罪难赦。”帝从之,乃命归旧邸,并其妃李氏同日赐死;幽其子女,党叛者皆斩;籍没财产,以赐高、于两家;选其歌姬舞女,充入内廷。有旧宫人感成阳之恩,作歌悲之。其歌曰:
可怜成阳主,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宿霜与露。
洛水湛湛弥长岸,行人那得渡。
其歌流至江表,北人之在南者闻之,无不洒泪。
再说彭城友爱异常,当日不能救咸阳之死,心甚惨戚。后又闻其长子元通逃往河内太守陆琇家,琇不念旧思,杀之,封首入朝,心益悲痛。故不遇朝谒,终日在府闷坐。一日,有天使来召,入朝见帝。帝赐坐,启口道:“有一事劳卿,卿为朕玉成之。朕大婚三载,尚无子嗣。今闻已故皇舅高偃有女秀娥,年十六。前日高平公主来朝,称说其女才色兼备,德貌无双。朕欲纳之,烦卿去宣朕意。”彭城知事出高肇,欲图椒房之戚以固其宠,便奏道:“此系文昭皇后侄女,于陛下为表姊妹,不宜充作妃嫔。”帝曰:“此却何害?朕欲遣卿去者,观其色?何如耳。”彭城不敢违,先至肇家,宣达帝意。然后与肇同至偃府,肇令秀娥出见,果然天姿国色。暗想:“此女入宫,必得帝宠。但眼俊眉丰,恐无淑德。况肇非良善,现已恃宠弄权,将来又得内援,必更横行无忌,贻祸国家。”因即起身相别,回奏道:“此女虽有颜色,但轻盈而无肌骨,恐非受福之人。”帝闻奏,遂置不问。肇知之,深怨彭城。一日,帝坐便殿,直寝于忠侍。帝偶言:“高偃女有美色,彭城言其福薄不可入宫,朕甚惜之。”忠亦与彭城不睦,因言:“彭城误我主矣,此女美丽如仙,岂无异福?”帝遂决意纳之,便命有司具礼迎入。帝见秀娥芳?淑质,光采动人,后宫罕有其匹,不胜惊喜。是日,即册为贵嫔,宠冠六宫。于是疑彭城为欺己,益加恩高氏。
且说魏自孝文以来,崇尚佛教,大兴寺院,王侯贵家女子有入道修行者。武安伯胡国珍之妹在胡统寺为尼,号日静华真净禅师,以家门贵显住持山门。国珍夫人皇甫氏久无生育,于太和十三载忽然怀孕,生下一女,红光紫气照曜一室,国珍奇之。有卜人赵明者,密令卜之。赵云:“此女大贵,异日当为天下母,但恐不获善终。”国珍大喜,名之日仙真。此即武灵胡太后也。后夫人又生一女,名日琼真。夫人早卒,二女皆?。净师哀其无母,携仙真入寺抚养。仙真渐长,性质聪明,妙通文墨,圣经佛典一览便晓,容色更极美丽。净修初欲收之为徒,恐其不了。年十六,送归国珍。
时帝以皇嗣不生,引僧道于朔望日在式乾殿广修善事,召集诸王、驸马、宰辅大臣,讲求佛典。又斋僧众于广阳门以求太子。后亦延召女僧,于后宫诵佛求福。国珍妹净师亦入讲经。于后见其精通佛典,甚加敬重。每入宫辄二三月不出,朝夕谈论,情意投合。一日,后语净师曰:“师在外见有良家女子才色兼备者乎?”净师道:“有。”后问:“谁家之女?”净师道:“尼?国珍之女。年十七,名仙真,才貌德性,世无其偶。”后曰:“汝能引来一见乎?”净师道:“娘娘欲见此女,尼即带他来见。但宫禁深严,出入恐于未便。”后曰:“汝奉我命有何干碍?”净师应诺而去。遂到胡国珍家,传述于后之命欲见仙真,着他带领入宫。国珍道:“女孩儿家从未识朝廷礼数,如何见得帝后?”净师道:“侄女自幼聪慧,入宫见驾断不至于失礼。况有我在,可以无忧。”因向仙真道:“后命难违,定当从姑入见。汝心惧否?”仙真曰:“后犹母也。以女见母,何惧之有?”国珍、净师闻之皆喜。次日五更起身,遂同净师入宫。宫门上见是净?,往为惯熟,便即放入。净师先至后前奏知,然后带领仙真跪在金阶,行朝拜之礼,口呼娘娘干岁。于后便命平身,召上赐坐。细看仙真,态度端凝,容颜美丽。启口之间不但声音清楚,亦且应对如流,心中大喜。仙真初入大内,不敢久留,便即告退。后以明珠一粒赐之。仙真拜谢。内侍送出宫门,自有家人迎接回府。净师亦欲辞出,于后道:“师且莫归,我尚有话与你说。”
未识于后所言何事,且听下回细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