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冲动的美国

書城自編碼: 36229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保罗·罗伯茨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27388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6.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HK$ 81.6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HK$ 165.6
车规级芯片技术
《 车规级芯片技术 》

售價:HK$ 153.6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售價:HK$ 94.8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售價:HK$ 82.8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售價:HK$ 71.8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售價:HK$ 59.8
居斯塔夫·卡塞尔:汇率 一读就懂的经典经济学
《 居斯塔夫·卡塞尔:汇率 一读就懂的经典经济学 》

售價:HK$ 70.8

 

編輯推薦:
一部二战以来的美国社会发展简史 一本书带你深度了解美国人眼中的美国问题,还原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美国社会。
1.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源上探讨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2.了解美国人对美国问题的认识,知己知彼。
3.作者早已预言:“荒谬的两党分歧会在不久的将来以某些其他形式重演。”
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向阳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遭暴力示威者冲击,无数个冲动的美国人越过警戒线,翻越国会大厦围墙,打碎窗户,与警察混战……美媒称,这是美国现代史上权力移交过程中首次“在华盛顿权力走廊内演变成一场实体对抗”,“暴力、混乱和破坏,动摇了美国民主的核心”,美国“政治体系可能已经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在书中谈及因奥巴马医改法案而激化的两党矛盾时曾预言:“这种荒谬的两党分歧会在不久的将来以某些其他形式再次重演。”
罗伯茨在这本书中从美国的社会、经济、战争以及医疗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阐明了美国社会是如何变得沉迷于超出预期的回报,并为之不择手段的。公司高管们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虑社会影响;从政人士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获取迅速回报;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体行动几乎不可能……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深刻且不断增长的全社会的不满情绪。
罗伯茨不仅思考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为美国如何脱离现在的困境大胆谏言。在讨论美国社会问题的各种著作中,这本书是公允且尖锐的批评声音之一。
關於作者:
美国知名记者,文章散见于《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滚石》等知名报刊。著有《石油的终结》《食物的终结》,曾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恩斯坦海伦图书奖。
目錄
第一部分? 自我社会
第一章 越多越好 / 003
第二章 缺乏自信 / 025
第三章 权力的腐败 / 049
第四章 免费午餐 / 077
第二部分? 镜中的裂痕
第五章 独自在家 / 107
第六章 艰苦的劳动 / 137
第七章 无论疾病还是富裕 / 171
第八章 永恒的战争 / 193
第三部分? 我们的社会
第九章 制造空间 / 235
致 谢 / 279
参考文献 / 281
注 释 / 291
內容試閱
导 论
在西雅图以东不到半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坐落着美国第一座帮患者戒除“技术毒瘾”的康复中心。这所康复中心的名字叫作“重新开始”。这里距离微软、亚马逊及其他数字革命时代的支柱公司的总部并不远,然而这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却仿佛引领我们走向一扇不为人知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我们即将迎来的更广阔世界的全貌。这间康复中心的大部分患者正试图戒除网游。这些患者都曾出现强迫性网游成瘾的症状,而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幸福指数。对不熟悉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种成瘾现象也许很难理解,但当你倾听过这些患者的故事,你就会慢慢理解他们的感受。在一间能够眺望草坪的起居室中,29岁的布雷特·沃克讲述了他与网游《魔兽世界》的故事。《魔兽世界》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角色扮演网游,这款游戏为玩家塑造出一个蒸汽朋克的中世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玩家将扮演战士等角色。在过去的 4 年中,虽然游戏把沃克的现实生活搞得一塌糊涂,但他在网络世界中拥有着近乎完
美的身份:他在《魔兽世界》中拥有无限的权力,并有着黑帮大佬和摇滚明星般的地位。沃克说:“在游戏世界里,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当他这么对我说的时候,我感受到沃克的语气中混杂着骄傲和自嘲。沃克说:“那个世界是我的避风港和天堂。”
其实沃克自己也理解这种具有讽刺性的情况。沃克花了无数时间扮演网络游戏中的超级英雄,而在现实生活中,网游成瘾使他身体虚弱、一贫如洗,并且在社交上极度孤立——在最严重的时候,沃克甚至几乎不能与人面对面地谈话。事实上,这还不是网游成瘾最深层的效应。有研究显示,高强度、长时间地进行网络游戏活动会改变人类的大脑结构,影响大脑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的部分。网游成瘾的这种效果与毒品和酒精的效果类似。网游成瘾会导致患者的感情发展推迟或异常,使患者认为自己无能、脆弱,无法参与社交,也就是自我凌驾于超我之上。用“重新开始”康复中心的创始人之一、网络成瘾治疗专家希拉里·凯什的话说:“这些患者完全被他们的冲动控制。”
这些特点导致网游成瘾者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复杂魅力的吸引。游戏公司当然希望游戏玩家玩得越久越好:玩家玩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升级游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游戏设计者开发了复杂的数据回馈系统,尽可能刺激游戏玩家升级的欲望。随着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不断前进,他们向游戏公司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游戏公司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把后续的游戏设计得更加逼真。也就是说,玩家玩得越久,游戏公司得到的数据就越多,玩家后续的游戏体验也就越逼真、越吸引人,这样的循环可以不断地继续下去。《魔兽世界》会定期发布升级程序,又称“补丁”,补丁为玩家提供新的武器和技能。要想在《魔兽世界》中继续保有上帝般的权力,玩家就必须使用这些新的武器和技能,因此升级对玩家来说总是有致命的吸引力。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一个永动机般的循环。这种永无止境的循环既受游戏公司对利润的贪婪所驱动,又是游戏玩家永远无法满足的自我表达欲望所导致的。在彻底放弃《魔兽世界》之前,沃克从不拒绝任何升级的机会。只要有可能取得任何一点额外的权力,沃克都会选择立刻获得这种权力,即使这种游戏世界的权力在不断侵蚀他的现实生活。从表面上来看,沃克的故事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并不会整天沉溺在游戏世界的虚拟战争之中。事实上,这种电子时代的弊病显示的是后工业社会中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的一个难题: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总能轻松满足我们的任何欲望,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过于“友好”的社会?在这里,我指的不仅仅是智能电话、搜索引擎、奈飞、亚马逊等各种产品或服务商对使用者偏好的预测。事实上,整个消费者经济的大厦早已悄悄改变了自身的结构,并且日益围绕我们的个人兴趣、个人形象和内在幻想而运作。现在,在北美和英国,甚至在欧洲和日本,要过上一种完全私人定制的生活成了一种很正常的需求。我们用药物和音乐来调适我们的情绪;我们让食物适应我们的过敏症和生活观念;我们通过健身、油墨、金属、手术以及可穿戴技术来私人定制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
选择不同的车型来表达我们的品位和态度;我们可以搬去最符合我们社会价值观的社区居住;我们可以找到与我们的政治观点最一致的新闻媒体;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社交网络,使我们说的每句话、发的每条状态都得到赞美。伴随着每一次交易和升级,伴随着每一次点击和选择,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世界变成了“我们的”世界。
我想,即使我们没有变成网游成瘾者,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正在尽一切可能,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去改变世界的面貌,而这种趋势会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显然,当我们从一个层次的满足迈向另一个层次的满足时,这种追求给我们带来了高额的成本。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最近一次房地产和信贷危机几乎葬送了整个世界经济。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过度放纵问题。即使经济正在缓慢地复苏,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觉得不够充实和稳定:如今我们对自我表达的渴求变得如此强烈,导致这种渴求似乎已经摧毁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结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从个人感情到政治、商业,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塑造了新的常规和新的预期,从而使人类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以文明的、社会的方式行事了。我们无法做出长期的承诺。对所有不能直接或立即与我们发生联系的人和观点,我们越来越难以产生兴趣,我们甚至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和观点。我们的同理心弱化了,我们越来越难以相信人类之间有任何共同点,而一旦这种信念崩溃,民主制度也将随之面临挑战。
这种情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40 年前,丹尼尔·贝尔、克里斯托弗·拉希以及汤姆·沃尔夫等社会批评家就曾警告我们:我们日益增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在摧毁战后时代的理想主义与信念。在 1978 年的一次题为“自恋文化”的辩论中,克里斯托弗·拉希曾说:“个人主义的
逻辑已经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社会斗争,我们在进行霍布斯所说的‘与所有人的战争’,而这种战争摧毁了我们的快乐与存在的意义。”事到如今,当我们再回顾这些悲观者的言论时,我们会发现,他们还远远不够悲观。那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在几十年后,以自我为中心和高度自恋会变成主流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恐怕他们也从来不曾猜到,如今,个人的自私想法会变成这个社会的共同想法。政府、媒体、学术界,尤其是商界,曾经帮助我们平衡对即时自我满足的不当追求,如今它们自身却越来越多地沉醉在这种自私的追逐中。一个又一个板块在这种文化中沦陷,不管在大的尺度上,还是在小的尺度上,我们的社会都日
益变成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社会,却对这种追逐的后果不加考虑。这就是我们目前生活于其中的“冲动的社会”。
我所描述的这种传统文化已经超越了消费者文化的范畴。随着我们对即时回报的不断追求,一整套社会经济体系因此而启动,并不断自动升温。关于共同行动和个人承诺的传统观念在不断消退。我们的经济曾经创造过长期的、基础广泛的繁荣与富裕,现在却渐渐缺乏缔造这种繁荣的能力。更糟糕的是,目前看来美国的经济似乎被锁定在一个过热—崩溃的循环周期中,而这种周期的幅度还在不断放大。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曾经能够合理地动用资源,鼓励人们做出实质性的创新并实现进步,如今却倾向于逃避复杂的长期问题(比如教育改革和气候变化,比如为防止下一次危机的发生而必须进行的金融改革)。让我们来正视这样的事实:3/4 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本应成为社会重启的契机,本应使我们反思自动升级和关注短期收益的社会经济模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在危机之后最关注的仍然是经济的能量、企业家的才华以及能在短期内产生最大回报率的创新。事实上,由于经济模型的失灵,我们中越来越多
的人已经无力负担对即时满足的追求了,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愤怒的民粹主义倾向导致很多国家面临政治瘫痪的局面。但即使在如此糟糕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做出应有的改变和调整。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为什么我们曾经理性而又团结的社会如今变得如此冲动并以自我为中心?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这些变化会如何影响作为个人和作为集体的我们?这些问题是本书将讨论的核心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经验。正像很多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一样,我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与我们的经济体系艰难相处,因为该体系总是将我想要的东西和我需要的东西混为一谈。因此,我最初的研究重点是习惯了资源稀缺的个人与物质极度丰富的经济体系之间强烈的不匹配现象。然而,我渐渐发现,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狡猾的市场与容易受骗的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而重要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种宏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比如,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美国的战后时期,今天的这种高度自私的文化并没有如此露骨地占据主流。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今天自我中心主义的不断升温至少部分源于宗教和家庭等制度的弱化,因为这些制度曾经对自我沉迷的行为起到过限制作用。然而,这里还存在一种更为严格的经济层面上的叙事。美国战后时代无私精神的垮塌始于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动荡时期,显然这种时间上的关联性不仅仅是巧合。
经济危机削弱了我们的安全感,也增强了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经济上的成功也同样助长了自私文化的盛行,因为新经济理念和新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我们的经济能够更快地、更高效地、更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欲望。获得个人满足变得如此容易,因此我们常常难以确认自我和市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之所以面临困境,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处在经济危机后的正常紧缩阶段,更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大型的“侵略战争”。市场这台巨大的“侵略机器”一直在加速扫清它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切障碍,而这场侵略战争现在已经进入了剧烈的最终阶段——市场与我们的自我、经济形势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
如果回到一个世纪以前,回到消费者经济产生以前的时代,我们一定会被技术的匮乏所震惊。那时候经济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遥远,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感情生活是分离的。这并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很少参与经济活动,那个时代与现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发生的地方。一个世纪以前,大部分经济活动发生在我们的“外围生活”中,所谓“外围生活”指的是物质的“生产”世界。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农耕,我们制造手工艺品,我们修鞋,我们钉钉子,我们烘烤食物,我们腌制食物,我们酿酒……我们生产各种各样有形的商品和服务,其价值是相对客观和可量化的——它们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市场,还取决于我们物质的、外在的生活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很容易度量的。如今,情况几乎完全相反。虽然我们的经济规模变大了许多,但是大部分经济活动(在美国约占 70%)是以消费为中心的。我们消费的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可选择性——这些消费不是由我们的“需要”驱动的,而是被我们内在世界的无形标准所驱动的:包括我们的理想和希望,包括我们的自我认知和我们秘密的渴望,包括我们的焦虑和我们想克服无聊的心情。由于我们的内在世界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尤其是由于公司的利润越来越依赖人们瞬间的喜好(这种瞬间的喜好会永不停息地产生),整个市场变得更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整个经济便逐步向人们的自我靠近。有些人甚至认为,自 20 世纪 70 年代
计算机革命以来,消费者市场已经进入了自我的内部。如今,市场不仅与我们的欲望和决策不可分割,甚至还与我们的自我认知不可分割。
通常来说,这种市场与自我的融合被描述成一种带有敌意的接管——如果没有商家几十年来的市场宣传和广告洗脑,也许我们仍然生活在生产者经济的田园牧歌之中。但是,市场与自我的融合其实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一旦消费者成为经济活动和公司利润的中心,自我的死亡就已经注定。市场注定会冷酷无情地改变其复杂的结构和过程,来吞噬消费者的自我,因为只有消费者无穷无尽的自我欲望才能消化发达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产出,而这些产出永远不会停止增长。虽然被市场吞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的自我却会欢迎市场的吞噬,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不断翻新的产出,我们的内在生活就无法接触这么多美丽的幻想,无法将自我表达的
力量持续不断地转移和放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市场对自我的侵占实际上是市场和自我的双赢。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辩论这种融合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谈论这种融合现象的道德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可以讨论是否存在自我与市场的另一种关系,以及自我与市场的另一种关系是否会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然而这种融合现象本身已成定局。今天,我们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系已经如此完善,这个系统受到如此强烈的认同,以至任何进步的意义都要靠这个系统本身来定义。这个系统塑造了我们的期望,控制了我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度量。这个系统引导了对资源和才华的分配,尤其是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创新的巨大能力:苹果的成功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模式的缩影——这个目前市值最高、品牌认同率最高的公司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而上述所有潮流都没有任何减缓的趋势。事实上,如果不对目前的趋势进行严肃的修正,那么这种融合的现象将会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不断加速,因为新的技术会帮助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最秘密的喜好,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调整和适应这些喜好的变化。市场和自我正融为一体。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