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方药医学

書城自編碼: 343370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蔡定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45967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99.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

售價:HK$ 95.6
严复传
《 严复传 》

售價:HK$ 70.2
格调与文明:维多利亚时代极情尽致的浮世生活
《 格调与文明:维多利亚时代极情尽致的浮世生活 》

售價:HK$ 118.6
性别麻烦
《 性别麻烦 》

售價:HK$ 71.4
南宋:倔强的抵抗
《 南宋:倔强的抵抗 》

售價:HK$ 154.9
汉语要素教学(第2版)(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丛书)
《 汉语要素教学(第2版)(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丛书) 》

售價:HK$ 106.5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

售價:HK$ 127.4
秋原四部曲(全5册):地虎噬天王+清代旅蒙商述略+乱世靡音+茶馆之殇
《 秋原四部曲(全5册):地虎噬天王+清代旅蒙商述略+乱世靡音+茶馆之殇 》

售價:HK$ 298.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07.2
《 陆渊雷全集 》
+

HK$ 650.4
《 姜春华全集 》
+

HK$ 707.2
《 恽铁樵全集 》
+

HK$ 650.4
《 沈自尹全集 》
+

HK$ 105.3
《 病证结合传染病学 》
+

HK$ 67.2
《 五运六气:中医精准诊疗解密 》
編輯推薦:
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学生参考阅读
內容簡介:
《中国方药医学》用辨证方药与辨病方药对《中药学》《方剂学》进行重新分类。上篇辨证方药以寒、热、燥、湿、气、血、阴、阳八字为纲,以表寒、里寒、表热、里热、凉燥、温燥、寒湿、热湿、气虚、气滞、血虚、血瘀、阴虚、水盛、阳虚、火旺32字为目,阐释药物方剂的主治症状或证候。本书的特点是以方剂中该药的主要作用论证药物的主治症状或主治证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旨在立足临床,便于掌握。下篇辨病方药依据《千金翼方》分为治疗意识障碍方药、治疗睡眠障碍方药、治疗咳嗽哮喘方药、治疗风湿疾病方药、治疗出血疾病方药、治疗头晕头痛方药、治疗癫痫抽搐方药、治疗腹泻痢疾方药、治疗目赤肿痛方药、治疗尿频失精方药、治疗瘰疬痰核方药、治疗诸虫疾病方药、治疗疮疡疾病方药等十三章,突出药物方剂主治的病名或症状性病名,淡化药物的性味,拓展临床制方遣药视野。
關於作者:
蔡定芳,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承担中日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首批人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人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7年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目錄
上篇辨证方药
第一章散寒方药13
第一节发散表寒药物14
麻黄桂枝细辛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香薷葱白辛夷苍耳芫荽淡豆豉葛根
第二节发散表寒方剂30
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香薷散圣散子
消风百解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三节温散里寒药物39
附子乌头天雄肉桂吴茱萸干姜制草乌高良姜蜀椒椒目胡椒荜茇
第四节温散里寒方剂49
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二气丹北亭丸红丸子
第二章清热方药53
第一节疏散表热药物54
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柴胡升麻蝉蜕浮萍
第二节疏散表热方剂60
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柴胡升麻汤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
辛凉清解饮防风通圣散
第三节清泄里热药物65
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白薇青蒿
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牡丹皮玄参白英紫草赤芍药地骨皮
寒水石淡竹叶射干
第四节清泄里热方剂83
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清暑益气汤白虎汤凉膈散清营汤普济消毒饮
清瘟败毒饮升降散
第三章润燥方药89
第一节温润凉燥药物90
紫苏杏仁火麻仁胡麻仁郁李仁松子仁蜂蜜
第二节温润凉燥方剂96
杏苏散甘麦大枣汤麻仁丸五仁丸济川煎琼玉膏清燥汤润肠丸
第三节凉润温燥药物101
沙参麦冬天冬枇杷叶石斛百合玉竹
第四节凉润温燥方剂107
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桑杏汤滋燥养荣汤通幽汤麦门冬汤
第四章渗湿方药111
第一节温渗寒湿药物112
藿香佩兰白豆蔻苍术半夏茯苓砂仁厚朴豆卷草豆蔻草果
第二节温渗寒湿方剂120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二陈汤感应丸
第三节寒渗湿热方药122
茵陈车前子金钱草苦参泽泻薏苡仁滑石
第四节寒渗湿热方剂128
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天水散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
第五章调气方药132
第一节补气药物133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五味子大枣甘草饴糖
第二节补气方剂148
独参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生脉饮保元汤
第三节行气药物151
陈皮枳实香附木香乌药薤白大腹皮川楝子旋覆花
第四节行气方剂159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畅卫舒中汤四磨饮嘉禾散二十四味流气饮第六章理血方药165
第一节养血药物166
熟地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桑椹龙眼
第二节养血方剂173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干熟地黄丸黑地黄丸天真丸
第三节活血药物178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牛膝乳香没药益母草水蛭虻虫
地鳖虫卷柏
第四节活血方剂189
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抵当汤失笑散丹参饮鳖甲煎丸独圣散
大黄虫丸
第七章燮阴方药194
第一节滋阴药物195
生地枸杞龟甲鳖甲山茱萸黄精女贞子墨旱莲
第二节滋阴方剂202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坎离丸河车大造丸
第三节逐水药物206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续随子
第四节逐水方剂212
十枣汤禹功散真武汤五苓散实脾饮温脾汤消水圣愈汤
第八章和阳方药218
第一节温阳药物219
鹿茸(附: 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肉苁蓉淫羊藿杜仲巴戟天
补骨脂菟丝子续断阳起石
第二节温阳方剂228
鹿茸大补汤鹿茸地黄煎右归丸龟鹿二仙胶鹿茸内补丸四逆汤补肾丸
补天丸
第三节泻火药物233
大黄芒硝硝石番泻叶芦荟
第四节泻火方剂238
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大柴胡汤增液承气汤
下篇辨病方药
第一章治疗意识障碍方药249
第一节治疗意识障碍药物250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犀角牛黄
第二节治疗意识障碍方剂255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至宝丹行军散苏合香丸紫金锭
解毒雄黄丸
第二章治疗睡眠障碍方药262
第一节治疗睡眠障碍药物262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第二节治疗睡眠障碍方剂268
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枕中方
第三章治疗咳嗽气喘方药274
第一节治疗咳嗽气喘药物275
紫菀款冬花百部前胡桔梗白前贝母瓜蒌石钟乳白石英紫石英
第二节治疗咳嗽气喘方剂284
止嗽散小青龙汤定喘汤华佗五嗽丸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第四章治疗风寒湿痹方药289
第一节治疗风寒湿痹药物289
秦艽桑寄生威灵仙防己络石藤雷公藤五加皮
第二节治疗风寒湿痹方剂294
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换腿丸比天膏大通圣白花蛇散
第五章治疗出血疾病方药298
第一节治疗出血疾病药物298
三七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茅根地榆蒲黄牛角_x000e_??冄6槐花侧柏叶茜草白及
第二节治疗出血疾病方剂306
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龙脑鸡苏丸第六章治疗眩晕头痛方药311
第一节治疗眩晕头痛药物312
羚羊角天麻石决明白蒺藜白芷藁本槐实云母
第二节治疗眩晕头痛方剂318
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都梁丸左金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神术汤
第七章治疗癫痫瘫痪方药324
第一节治疗癫痫瘫痪药物325
龙齿角白僵蚕蛇蜕蜣螂防葵铅丹蛇床子蚱蝉莨菪子钩藤全蝎
蜈蚣地龙
第二节治疗癫痫瘫痪方剂333
返魂丹至圣丹五痫神应丸双丸子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大圣花蛇牛黄丸
僵蚕丸海桐皮丸
第八章治疗腹泻痢疾方药340
第一节治疗腹泻痢疾药物341
白头翁秦皮禹余粮太乙余粮赤石脂白石脂藜芦石榴皮猬皮乌梅
第二节治疗腹泻痢疾方剂349
白头翁汤痢圣散子四神丸乌梅丸
第九章治疗眼目疾病方药353
第一节治疗眼目疾病药物353
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白青扁青空青曾青铜青
蓍实茺蔚子析蓂子
第二节治疗眼目疾病方剂361
洗刀散锦鸠丸密蒙花散羚羊角散拨云散蝉花无比散空青丸
第十章治疗尿频遗精方药365
第一节治疗尿频遗精药物366
芡实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乌贼骨
第二节治疗尿频遗精方剂369
桑螵蛸散金锁丹水陆二仙丹
第十一章治疗瘰疬痰核方药372
第一节治疗瘰疬痰核药物373
夏枯草昆布海藻青黛牡蛎天南星漏芦山慈菇白附子番木鳖皂荚
第二节治疗瘰疬痰核方剂381
救苦化坚汤散肿溃坚汤曾青散漏芦汤五瘿丸消瘿五海饮五海饮陷肿散
第十二章治疗诸虫疾病方药386
第一节治疗诸虫疾病药物387
蘼芜蓝实芜荑雷丸苦楝根皮贯众矾石
第二节治疗诸虫疾病方剂391
蘼芜丸密陀僧丸化虫丸追虫丸贯众丸
第十三章治疗疮疡痈疽方药395
第一节治疗疮疡痈疽药物396
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蔹营实王不留行
第二节治疗疮疡痈疽方剂400
五味消毒饮王不留行散云母膏神仙太一膏真人活命饮阳和汤
飞龙夺命丹雄黄解毒丸生肌散蟾蜍膏耆婆万病丸
跋409
附方索引411
內容試閱
中国医药学现存最早药物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托名神农之作。《淮南子修务训》曰: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是三皇之一,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尚书大传》曰: 燧人以火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纪事,故托羲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植谷,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神农本草经》三卷分上、中、下三品,载药365种。《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神农本草经》原书早佚。三国时期华佗弟子李当之有《本草经》一卷,公元3世纪初期华佗弟子吴普撰《吴普本草》六卷载药441种,两书均佚。公元502557年南朝梁国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七卷,保留《神农本草经》大部内容。《本草经集注》序曰: 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甄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惜《本草经集注》久佚,有敦煌出土残卷。公元1616年明朝万历丙辰卢复辑佚《神农本经》,为现存最早《神农本草经》辑本。此后,1799年清代嘉庆己未孙星衍有《神农本草经》辑佚本,1844年清代道光甲辰顾观光有《神农本草经》辑佚本,1854年日本国嘉永甲寅森立之有《神农本草经》辑佚本,各有千秋,流传亦广。739年唐代开元己卯陈藏器著《本草拾遗》10卷,首创十剂药物分类: 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皮之属;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元朝王海藏《汤液本草》在陈藏器十剂基础上补充寒热二剂: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李时珍阐释并发挥十剂深义,《本草纲目序例》曰: 宣可去壅。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滞者留滞也。湿热之邪留于气分,而为痛痹癃闭者,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是也。湿热之邪留于血分,而为痹痛肿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经》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补可去弱,经云不足者补之,又云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川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泄可去闭当作去实。经云实则泻之,实则泻其子是矣。五脏五味皆有泻,不独葶苈、大黄也。肝实泻以芍药之酸,心实泻以甘草之甘,脾实泻以黄连之苦,肺实泻以石膏之辛,肾实泻以泽泻之咸是矣。轻可去实当作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外出,而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闭有二: 一则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发为咽喉闭痛之证,宜辛凉之剂以扬散之,则闭自开。一则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发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也。下闭亦有二: 有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行之证,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燥热伤肺,金气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证,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重可去怯。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铁粉、雄黄之类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之类以安其肾。大抵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独治怯也。故诸风掉眩及惊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为害,俱宜重剂以坠之。滑可去着,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此与木通、猪苓通以去滞相类而不同。木通、猪苓,淡泄之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类,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也。大便涩者,菠菱、牵牛之属;小便涩者,车前、榆皮之属;精窍涩者,黄柏、葵花之属;胞胎涩者,黄葵子、王不留行之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则半夏、茯苓之属;引疮毒自小便去者,则五叶藤、萱草根之属,皆滑剂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湿气、通大便,盖辛能润、能走气、能化液也。或以为燥物,谬矣。湿去则土燥,非二物性燥也。涩可去脱,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皆气脱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皆血脱也。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非涩药所能收也。燥可去湿。湿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生于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不独桑皮、小豆为燥剂也。湿去则燥,故谓之燥。湿可去枯。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风热怫甚,则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养血,则当归、地黄之属;生津,则麦门冬、栝蒌根之属;益精,则苁蓉、枸杞之属。若但以石英为润药则偏矣,古人以服石为滋补故尔。此后,历代相关本草著作大多据十剂而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常用中药学》将中药分为解表类、涌吐类、泻下类、清热类、芳香化湿类、利水渗湿类、祛风湿类、温里类、芳香开窍类、安神类、平肝息风类、理气类、理血类、补益类、消导类、化痰止咳类、收涩类、驱虫类、外用类19类,一直沿用至今。其间虽有细微变化,然大同而小异。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曰: 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 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贪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是中国方药医学有关方剂的最早论述。君臣佐使既言方剂的药物数量,又言方剂的药物主次。大、中、小、急、缓、奇、偶,七方既言组方法度,又言主治原则。《本草新编十剂论》进一步演绎十剂理论,曰: 深知十剂之义,则经权常变,折衷至当,又何有难治之病哉。此十剂之必宜论也。一论宣剂。夫气郁则不能上通于咽喉头目口舌之间,血郁则不能上通于胸腹脾胃经络之内,故上而或哕、或咳、或嗽、或呕之症生,中而或痞、或满、或塞、或痛、或饱、或胀之症起,下而或肿、或泻、或利、或结、或畜、或黄之症出。设非宣剂以扬其气,则气壅塞而不舒。设非宣剂以散其血,则血凝滞而不走。必宣之而木郁可条达矣,必宣之而火郁可启发矣,必宣之而金郁可疏泄矣,必宣之而水郁可曲折矣,必宣之而土郁可杀夺矣。郁于内者,七情之伤也;郁于外者,六淫之伤也;郁于不内不外者,跌扑坠堕之伤也。治七情之伤者,开其结;治六淫之伤者,散其邪;治跌扑坠堕之伤者,活其瘀,皆所以佐宣之之义也。邪在上者,可宣而出之;邪在中者,可宣而和之;邪在下者,可宣而泄之;邪在内者,可宣而散之;邪在外者,可宣而表之也。可宣而宣之,不必问其邪;宜宣而宣之,不必问其郁。总不可先执宣邪之意,以试吾宣之之汤,并不可先执宣郁之心,以试吾宣之之药也。二论通剂。是通剂者,因不通而通之也。或通皮肤,或通经络,或通表里,或通上下,或通前后,或通脏腑,或通气血。既知通之异,而后可以用通之法。通营卫之气,即所以通皮肤也;通筋骨之气,即所以通经络也;通内外之气,即所以通表里也;通肺肾之气,即所以通上下也;通膀胱之气,即所以通前后也;通脾胃之气,即所以通脏腑也;通阴阳之气,即所以通气血也。虽因不通而通之,亦因其可通而通之耳。通营卫则用麻黄、桂枝,通筋骨则用木瓜、淫羊藿,通内外则用柴胡、薄荷,通肺肾则用苏叶、防己,通膀胱则用肉桂、茯苓,通脾胃则用通草、大黄,通阴阳则用附子、葱、姜。虽所通之药不止于此,然亦可因此而悟之矣。用通于补之中,用通于塞之内,而后不通者可通,将通者即通,已通者悉通也。然则用通之剂全在善用通也。善用通而吾所举之药已用之而有余,又何不可概通之剂哉。嗟呼!通之法可以言,而通之窍不可言也。不可言而言之,亦惟有辨虚实耳。虚之中用通剂,不妨少而轻;实之中用通剂,不妨多而重。虽不能建奇功,亦庶几可无过矣。三论补剂。补其气以生阳焉,补其血以生阴焉,补其味以生精焉,补其食以生形焉。阳虚补气,则气旺而阳亦旺;阴虚补血,则血盛而阴亦盛;精虚补味,则味足而精亦足;形虚补食,则食肥而形亦肥。虽人身之虚,不尽于四者,而四者要足以尽之也。补法尽于四者,而四者之中实有变化也。补气也,有朝夕之异,有脏腑之异,有前后之异;补血也,有老少之异,有胎产之异,有衰旺之异,有寒热之异;补味也,有软滑之异,有消导之异,有温冷之异,有新久之异,有甘苦之异,有燔熬烹炙之异。补食也,有南北之异,有禽兽之异,有果木之异,有米谷菜豆之异,有鱼鳖虾蟹之异。补各不同,而变化以为法,又何能一言尽哉,总在人临症而善用之也。虚不用补,何以起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少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不必纯补而补之更佳也。补不同,乌可举一方以概众方乎。知用补之法,则无方不可补也。况原是补剂,又何必问何方之孰胜哉。四论泻剂。有淡以泻之,有苦以泻之,有滑以泻之,有攻以泻之,有寒以泻之,有热以泻之。利小便者,淡以泻之也;利肺气者,苦以泻之也;利大肠者,滑以泻之也;逐痛祛滞者,攻以泻之也;陷胸降火者,寒以泻之也;消肿化血者,热以泻之也。虽各病之宜泻者甚多,或于泻之中而寓补,或于补之中而寓泻,总不外泻之义也。执葶苈、大黄以通治闭症,此误之甚者也。吾言泻之法有六,而泻之药实不止葶苈、大黄二味。所谓淡以泻之者,用茯苓、猪苓;苦以泻之者,用黄芩、葶苈;滑以泻之者,用当归、滑石;攻以泻之者,用芒硝、大黄;寒以泻之者,用瓜蒌、厚朴;热以泻之者,用甘遂、巴豆也。夫泻之药不止此,广而用之,全恃乎人之神明。或疑泻剂,所以治闭乎?抑治开乎?开闭俱可用也。不宜闭而闭之,必用泻以启其门,不宜开而开之,必用泻以截其路。然而治开即所以治闭,而治闭即所以治开,正不可分之为二治也。治病不可轻用泻剂,而论剂又乌可不言泻法乎。知泻剂而后可以治病,知泻法而后可以用剂也。五论轻剂。夫实者,邪气实而非正气实也。似乎邪气之实,宜用重剂以祛实矣。谁知邪实者,用祛邪之药,药愈重而邪反易变,药愈轻而邪反难留。人见邪实而多用桂枝,反有无汗之忧。人见邪实而多用麻黄,又有亡阳之失。不若少用二味,正气无亏而邪又尽解,此轻剂之妙也。治邪之法,止问药之当与否也。用之当则邪自出,原不在药之轻重也。安在药重者始能荡邪哉。盖邪初入之身,其势必泛而浮,乘人之虚而后深入之,故治邪宜轻不宜重也。倘治邪骤用重剂,往往变轻为重,变浅为深,不可遽愈。何若先用轻剂,以浮泛之药少少发散,乘其不敢深入之时,易于祛除之为得乎。药味之轻者,药剂亦不必重。盖味愈轻而邪尤易散,剂愈重而邪转难解也。六论重剂。夫怯者,正气怯而非邪气怯也。正气强则邪气自弱,正气损则邪气自旺。似乎扶弱者必须锄强,补损者必须抑旺矣,然而正气既怯,不敢与邪相斗,攻邪而邪愈盛矣,故必先使正气之安固,无畏乎邪之相凌相夺,而后神无震惊之恐,志有宁静之休,此重剂所以妙也。气怯者心惊,血怯者心动。心惊必用止惊之品,心动必用安动之味。不用重药,又何以镇静之乎。惟是重药不可单用,或佐之以补气,则镇之而易于止惊。怯之意虽出于胆,而怯之势实成于心,以重剂镇心,正所以助胆也。不知怯不同,五脏七腑皆能成怯。治怯舍重剂,何以治之哉。七论滑剂。有润其气以滑之者,有润其血以滑之者,有润其气血而滑之者。物碍于上焦,欲上而不得上,吾润其气而咽喉自滑矣;食存于下焦,欲下而不得下,吾润其血而肛门自滑矣;滞秽积于中焦,欲上而不得,欲下而不得,欲留中而又不得,吾润其气血而胸腹自滑矣。滑剂之用,又胡可少乎。夫滑之法虽尽于三,而滑之变不止于三也。有补其水以滑之,有补其火以滑之。补水者,补肾中真水也;补火者,补肾中真火也。真水足而大肠自润,真火足而膀胱自通,又何涩之不滑哉。此滑之变法也。不知膀胱得火而不通者,乃膀胱之邪火也。膀胱有火则水涩,膀胱无火,水亦涩也。盖膀胱之水,必得命门之火相通,而膀胱始有流通之乐,然则补火正所以滑水,谓非滑之之剂乎。或疑滑剂治涩,然亦有病非涩而亦滑之者,何也?盖滑剂原非止治涩也。滑非可尽治夫涩,又何可见涩而即用滑剂乎。不宜滑而滑之,此滑剂之无功也。宜滑而滑之,虽非涩之病,偏收滑之功。八论涩剂。遗精而不能止,下血而不能断,泻水而不能留,不急用药以涩之,命不遽亡乎。有开其窍以涩之者,有遏其流以涩之者,有因其势以涩之者。精遗者,尿窍闭也,吾通尿窍以闭精,则精可涩;水泻者,脾土崩也,吾培土气以疏水,则水泻可涩。血下者,大肠热也,吾滋金液以杀血,则血下可涩矣。涩剂之用,又胡可少乎。徒涩何能涩也。涩之甚,斯滑之甚矣。求涩于涩之内,则涩止见功于一旦,而不能收功于久长;用滑于涩之中,则涩难收效于一时,而实可奏效于永远,谁云涩之必舍滑以涩之耶。滑以济涩之穷,涩以济滑之变,能用滑以治涩,则滑即涩剂也。况涩又不全涩乎,欲谓之不涩不可也。涩剂实不止三法也,举一可以知乎。九论燥剂。夫燥与湿相反,用燥所以治湿也。然湿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湿有在经、在皮、在里之异,未可一概用也。在上之湿,苦以燥之;在中之湿,淡以燥之;在下之湿,热以燥之;在经之湿,风以燥之;在皮之湿,熏以燥之;在里之湿,攻以燥之。燥不同,审虚实而燥之,则无不宜也。夫辨症何难,亦辨其水湿之真伪而已。真湿之症,其症实;伪湿之症,其症虚。知水湿之真伪,何难用燥剂哉。湿症原不可全用燥,然舍燥又何以治湿哉。燥不为燥,则湿不为湿矣。湿症有不可无燥剂之时,而燥剂有不可治湿症之日,此燥剂必宜讲明,实有关轻重,而非可有可无之剂也。十论湿剂。夫湿与燥相宜,用湿以润燥也。然燥有在气、在血、在脏、在腑之殊,有在内、在外、在久、在近之别,未可一概用也。气燥,辛以湿之;血燥,甘以湿之;脏燥,咸以湿之;腑燥,凉以湿之。内燥,寒以湿之;外燥,苦以湿之;久燥,温以湿之;近燥,酸以湿之。燥不同,审虚实而湿之,则无不宜也。论燥之症,虽百方而不足以治其常;论湿之方,若八法而已足以尽其变。正不可见吾燥门之方多,即疑吾湿剂之法少也。变通在心,岂言辞之可尽哉。吾阐发湿剂之义,大约八法尽之,而变通何能尽乎,亦在人临症而善悟之耳。或疑湿剂之少也,人能变通,则少可化多,然而能悟者绝少,子何不多举湿剂以示世乎。以上十剂明悉乎胸中,自然直捷于指下,然后细阅新注之《本草》,通经达权,以获其神,守常知变,以造于圣,亦何死者不可重生,危者不可重安哉。
秦汉至两宋1400年间,中国方药医学只有方剂分类,没有组方释理。这种有方无论状况一直持续至南宋。公元1205年南宋开禧乙丑刊发成无己《伤寒明理方论》,此书第一次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瓜蒂散、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茵陈蒿汤、白虎汤、五苓散、理中丸、四逆汤、真武汤、建中汤、脾约丸、抵当汤20张名方进行方解。其释小青龙汤曰: 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 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 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 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溏,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 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 热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所宜,故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 喘为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 其形肿者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其类矣。方解深入,阐理细微,组方君臣佐使头头是道,药物功效主治左右逢源。明代医家吴昆编著的《医方考》是继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后中国医药学第一部方剂学专著,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是清代方剂学的代表专著,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是一部颇具影响的方剂专著,清代吴谦《删补名医方论》选方更简选注更精。清代吴仪洛《成方切用》十四卷,费伯雄《医方论》四卷,张秉成《成方便读》四卷,移步换形,皆成文章。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方剂学》将方剂分为解表剂、涌吐剂、泻下剂、和解剂、表里双解剂、清热泻火剂、祛暑剂、开窍通关剂、温里回阳剂、消导化积剂、补益剂、重镇安神剂、固涩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祛湿剂、润燥剂、祛痰剂、驱虫剂、痈疡剂21章,载方首,附方首。一直沿用至今。其间虽有细微变化,仍大同而小异。
《中国方药医学》将药物与方剂分为辨证方药与辨病方药两篇。寒证分表寒里寒证,方药分发散温散;热证分表热里热,方药分疏散清泄;燥证分凉燥温燥,方药分温润凉润;湿证分寒湿湿热,方药分温渗寒渗;气机证分气虚气实,方药分补气行气;血液证分血虚血瘀,方药分养血活血;阴液证分阴虚水盛,方药分壮水逐水;阳炁证分阳虚火盛,方药分益火泻火。《景岳全书》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证候八纲,《中国方药医学》上篇有寒、热、燥、湿、气、血、阴、阳方药八纲。孙思邈是辨病用药分类第一人。《千金翼方用药处方》将辨病药物分为腰脊湿痹等65类。虽然其中不少病名如身瘙痒等是症状性病名,但是孙思邈辨病用药思想昭然若揭。孙思邈曰: 凡人在身感病无穷,而方药医疗有限,由此观之,设药方之篇,是以忮其大意,岂能得之万一。聊举所全,以发后学,此篇凡有六十五章,总摄众病,善用心者,所以触类长之,其救苦亦以博矣,临事处方,可得依之取决也。《中国方药医学》下篇根据方药主治的病种或症状性病名,分为治疗意识障碍方药、治疗睡眠障碍方药、治疗咳嗽气喘方药、治疗风寒湿痹方药、治疗出血疾病方药、治疗眩晕头痛方药、治疗癫痫瘫痪方药、治疗腹泻痢疾方药、治疗眼目疾病方药、治疗尿频遗精方药、治疗瘰疬痰核方药、治疗诸虫疾病方药、治疗疮疡痈疽方药13章。辨病方药针对疾病病名或症状性病名处方用药。辨病方药可以拓展临床制方遣药思路,相信随着辨病方药研究的深入,这部分的内容将逐渐扩大。
2019年己亥夏月蔡定芳序于南山书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