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熟悉美国全球战略的最佳读本,让普通百姓都能轻松看清世界格局的当下状态)

書城自編碼: 199069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傅琪椋
國際書號(ISBN): 9787213049552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3/28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在时间荒原上(米沃什自选集)
《 在时间荒原上(米沃什自选集) 》

售價:HK$ 92.0
大模型应用开发极简入门:基于GPT-4和ChatGPT
《 大模型应用开发极简入门:基于GPT-4和ChatGPT 》

售價:HK$ 70.6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

售價:HK$ 129.6
汗青堂丛书073·美食与文明(新):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 汗青堂丛书073·美食与文明(新):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

售價:HK$ 132.0
目标变革
《 目标变革 》

售價:HK$ 82.8
不确定性决策的量子理论与算法
《 不确定性决策的量子理论与算法 》

售價:HK$ 69.6
岭南画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作品集(全36册)
《 岭南画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作品集(全36册) 》

售價:HK$ 864.0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第二版)
《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第二版) 》

售價:HK$ 16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4.4
《 重说中国近代史: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张鸣新作),最有资格取代高校历史教材的书 》
+

HK$ 84.8
《 人性的弱点(卡耐基机构唯一正式授权最新版本,新增70%更适应现代社会内容。) 》
+

HK$ 339.2
《 邓小平时代:精装(傅高义先生十年倾力之作,数次获奖,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原驻华大使芮效俭,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赓武齐力推荐) 》
+

HK$ 219.0
《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精装修订版,全二册) 》
編輯推薦:
1.看清世界格局,帮你看清当下南海岛屿争端、美国亚太战略等热点。
2.美国即是世界格局的设计者,也是主导者;读懂了美国史,也就读懂了世界格局的当下状态。
3.客观还原了美国历史,解密了美国的战略思想:
美国拿什么拖垮了前苏联?
关于日本,美国为什么不是统治而是控制?
美国凭什么扶植台湾?
美国最完美的军事扩张图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美国政府的政治阴谋最“拧把”?
4.挖掘了历史背后隐藏的文化特性,透析了失败的教训。
5.破译白宫领导世界的历史密码,解析美国雄霸全球的政治格局。
6.每届总统政策不一,美国是凭借什么引领世界?
在各个时期美国如果通过战略手段掌控世界?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旨在如何遏制中国?
南海事务上,美国为什么非要插手?
美国如何实现经济、政治双重引领?
內容簡介: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系列,以轻松活泼的文字,描述了美国近几十年的野蛮生长过程,展现了美国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世界霸主地位,怎样形成它的战略优势和如何布局全球,最终领导世界格局的。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系列书以美国历届总统为主线,通过描述美国白宫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向读者揭示了美国试图领导世界的战略,解析了美国雄霸世界的政治格局。系列书将各位总统处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智慧——包括其战略思想与战略眼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也形象地描述了白宫在各国博弈中获取利益的过程,包括其怎样设计世界格局以确立美国的统领地位。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为系列书的第一部,描述了美国如何借助争端与战争在全球取得政治优势。一方面展示了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三位总统在任期的雄心壮志和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国力图引领世界发展的根基与源头。
回望几十年风起云涌的历史和风云际会的巅峰时刻,不难发现,表面再简单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庞大的格局意识和战略思想!
《读懂美国史,你就读懂了世界格局(1)》是每个人了解世界格局、熟悉美国全球战略的最佳读本。
關於作者:
田明,笔名傅琪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某出版社担任过三年的编辑,之后曾旅居美国,对美国文化和美国历史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
目錄
自序  一部讲述“拧巴”美国的强大史
第一篇 罗斯福时期:逐鹿的年代
 第一章 纳粹环伺在侧,罗斯福能否独善其身
·爱因斯坦鼓动罗斯福研发原子弹
·拯救欧洲:罗斯福只能做,不能说
·罗斯福凭什么能连任三届总统
 第二章 希特勒会让罗斯福的“阴谋”得逞吗
·屡败屡战的罗斯福是现实版的阿甘
·在丘吉尔的请求下,罗斯福大发慈悲
·美国不坐等德军到来
 第三章 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的终极目标
·美国货物禁运打了日本的七寸
·东条英机两眼一闭就对美国开打
·偷袭珍珠港是一场赌博
 第四章 美国是个睚眦必报的民族吗
·日军胜在硬实力,美军拥有软实力
·日本得寸进尺惹怒了罗斯福
·绝地反击,美军的喜悦溢于言表
 第五章 日本怎么了?竟让美国爱恨交加
·山本埋伏中途岛
·战争之后,演绎的通常是悲剧
 第六章 希特勒是战争的发动者
·希特勒向美国宣战
·艾森豪威尔崭露头角
·艾森豪威尔治军有方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糊弄”了谁
·各国元首各怀鬼胎
·巴顿:“在北非海滩,我不成功,便成仁!”
·三足不鼎立:英、美、德抢占先机
·隆美尔拿下卡塞林隘口让希特勒昏了头
 第八章 诺曼底是个迷魂阵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刚毅”计划,解放巴黎
 第九章 瓜分世界必须有妙招
·罗斯福吹风,急于分享胜利果实
·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心理战
 第十章 继续未完成的任务,罗斯福死不瞑目
·罗斯福在德日投降前辞世
·即将当总统的杜鲁门不知道原子弹计划
·日本广播电台向罗斯福表示敬意
第二篇 杜鲁门时期:在重建世界的日子里
 第一章 杜鲁门匆匆而就,他能胜任吗
·杜鲁门生意失败后步入政坛
·杜鲁门技不如人
 第二章 投下原子弹只为报复日本
·日本坚决不投降,是一种威胁
·农夫想买原子弹炸树桩
 第三章 投一颗原子弹让日本投降!
·日本首相对《波茨坦公告》很不屑
·日本顷刻间灰飞烟灭
·天皇投降,引发日本军叛乱与自杀
 第四章 竞争+对抗=冷战?
·巴顿:统治世界是美国的使命
·不给援助,让苏联人民自己照顾自己
·杜鲁门厌倦了“像哄孩子一样迁就苏联”
 第五章 美国想领导世界吗
·世界领导权转移纪念日
·杜鲁门煞费苦心为援助,实为实力扩张
·《欧洲复兴方案》搁浅
 第六章 美国拯救柏林目的何在
·复兴欧洲,德国是核心
·苏联封锁柏林,美国成为“救世主”
 第七章 要让杜鲁门继续“杯具”下去吗
·杜鲁门的“杯具”是因为他处在英雄辈出的年代
·杜鲁门用卖狗皮膏药的方式竞选总统——前途很渺茫
·众人不看好杜鲁门连任,帮他谋划退休生活
·盖洛普预测失败,杜鲁门酣睡中赢得连任
 第八章 对于中国,美国只能遥望!
·美国一称霸就把目光转向中国
·“蒋”而不将
·过于乐观,不会成功
·“你的调控,我不一定会配合”
 第九章 美国“隔山打牛”给谁看
·此处无声胜有声
·美国要打的不仅仅是朝鲜
 第十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美军越过三八线
·美军屡战屡败,少将阵亡
 第十一章 老将军被辞引发的“政治阴谋”
·打败仗直接影响到权威
·内部斗争何时休
·杜鲁门与全国的抗争
第三篇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假寐”期
 第一章 艾森豪威尔不负众望折桂
·平凡家庭也能出将才
·“打造”政治团队
 第二章 所谓的“结束战争,走向和平”
·中国要打持久战,美国却厌倦了战争
·前台“安排和平”,后台“计划战争”
 第三章 战后,美国为何又武装日本
·战争本身也是一种市场经济
·战争只损耗了日本25%的国力
·1952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就恢复如初
 第四章 六个男人改写了美国史
·尼克松的发迹史
·麦卡锡用“亲共”的罪名搞垮马歇尔
 第五章 炮制“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有救吗
·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拯救”越南,理论不一定适用
·领导世界,一点也不寂寞
 第六章 美国不能“保卫台湾”
·中国板块,早已让美国垂涎三尺
·“保卫台湾”是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 第几步
 第七章 政治斗争不需要理由
·斯大林之死引发的政治风暴
·赫鲁晓夫的合纵连横
·苏联打算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
·“震惊世界的13天”
 第八章 种族问题还要持续多久
·种族隔离引发的矛盾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凝聚了全部黑人
 第九章 谁在那里统治,谁就真正地统治世界
·把眼光放在最有用的地方——中东
·美苏联合反对英法,美国进军中东
 第十章 站在苏联的肩膀上发射卫星
·拿什么把苏联比下去
·另辟蹊径,争回面子
 第十一章 坚决不向苏联道歉的后果很严重
·U-2侦察机引发的口舌战
·打败苏联,美国就可以成为世界老大
·艾森豪威尔总统受到八万炮弹的“致敬”
內容試閱
罗斯福时期:逐鹿的年代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表现的那样。
——罗斯福
第一章·纳粹环伺在侧,罗斯福能否独善其身
·爱因斯坦鼓动罗斯福研发原子弹
1939年7月26日,是一个平凡得毫无新意的星期三。在纽约的度假胜地长岛,似火的骄阳夹带着从北大西洋海岸飘来的暑气,无情地炙烤着马路两侧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它们原本是给路人遮阳挡雨的,此刻自己却先耷拉下脑袋。在斑驳的树荫里,两位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的人匆忙走在大街上。他们手里拿着一张字条,像上门收电费的蓝领工人一样,对着那些门牌艰苦地核实着地址。他们怪异而又执着的寻找引起了一个小孩的注意,他主动迎上来帮助他们。在看了那张纸上的内容之后,小孩很熟练地带领他们来到一个院子前,并且直接推开了一扇门。
屋内,一位头发像野草一样乱蓬蓬的人穿着拖鞋迎了上来。与两位不速之客相比,这位脸颊因过度瘦削而略显扁平的老者,才是真正的不修边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铀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爱因斯坦对两位同行的通报显然有点意外,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那么德国人……”未等爱因斯坦的问题说完,两位同行就急匆匆地说明了来意:六位最出色的德国原子科学家已经在柏林开了两次会,他们同意使用铀235来制造新型炮弹,并且宣誓保守秘密。接着,一位反纳粹的德国物理学家获悉了这个秘密,他认为科学界有理由知道德国正在干什么,于是他将这个消息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谢天谢地,戈培尔还没有禁止这份杂志进入美国。
“我必须伸出脖子冒这个险。”爱因斯坦几乎想都没有想就坐到了书桌前,他铺开信纸,挥笔写道:“尊敬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信中爱因斯坦除了告诉美国总统说,德国人已经开始研制新型铀弹并且已经对铀矿实行禁运。既然铀的用途向来只限于制造陶瓷和用于夜光钟表盘,德国人发布这个禁令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使用铀235制造新型炸弹的意义,爱因斯坦写道:“只要用一艘小船把这样的炸弹运载到港口并引爆它,整个海港连同附近地区就会全部被摧毁。”
这封影响世界的信函辗转到了一位金融家手里,他是罗斯福总统的经济顾问——这也是爱因斯坦能让总统读到这封信的最便捷的方法。为了防止总统将这封信随意处置,金融家亲自把爱因斯坦的信念给总统听。不过罗斯福不感兴趣,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在这样的时候,政府干预为时尚早。但是这位金融家没有放弃,他决心再和总统深入地谈一次。
第二天早上,总统正在吃早餐时,这位金融家再次来到了罗斯福面前。他特意和罗斯福总统谈起了一段历史: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船之后去见拿破仑,拿破仑说他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倘若拿破仑采用了富尔顿的设计并使用他的蒸汽船,就可以把更多的法国士兵运到英国,那么在与英国的战斗中,拿破仑是有机会取胜的。罗斯福想了想,转身从酒柜里拿出一瓶“拿破仑”白兰地,给他的金融顾问倒了一杯酒。
“你的意思是,不要让希特勒把我们都炸死,对吧?”总统眯着眼问。然后,总统叫来了军事顾问。就在这一天,一个代号为“S-1”计划的秘密战争打响了——这就是“曼哈顿计划”的前身。除了总统亲自圈定的几个人之外,连副总统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这位向总统传递信息的金融顾问名叫亚历山大·萨克斯,他并不认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但是他和爱因斯坦共同认识《德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主编,爱因斯坦就是通过这位主编传递的这封信。总统的金融顾问从未料想到这封信可以改变世界,他只是答应了朋友,他认为信守承诺是最基本的美德。
话分两头,罗斯福总统把爱因斯坦的信交代给军事助理并批准了“S-1”计划之后,他就把这件事情放在了一边。总统要做的事情多着呢,首先是欧洲,然后是选举。
·拯救欧洲:罗斯福只能做,不能说
在欧洲,纳粹空军和装甲师用三周时间吞并了波兰,英国和法国以为——事实上他们希望——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转而进攻苏联,所以他们坐视了纳粹对波兰的占领。英、法对德国的“绥靖”让和波兰一样的那些欧洲小国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知道希特勒的军队是否会在一夜之间成为他们的国家警察。
欧洲诸国中,意大利成了纳粹的盟友。眼见法国已经在纳粹德国的全面进攻下陷于绝境,意大利便拿上匕首,在背后向法国捅了一刀。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6月22日,纳粹进入巴黎,法国投降。推行绥靖政策的巴黎本想将祸水东引,没想到希特勒却先捏了法国这个软柿子。84岁的法国陆军元帅菲利普·贝当不失时机地跳出来,在南部的度假胜地维希成立了法西斯的法国新政府。贝当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雄,但是他当上法国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向德国投降。
贝当政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缺席审判抵抗纳粹进攻的戴高乐将军。夏尔·戴高乐是法国第四装甲师师长。巴黎沦陷后,戴高乐飞往英国继续他的抵抗运动。对于那些卖国求荣的叛徒,戴高乐将军显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当卖国贼煞有介事地审判时,他正坐在伦敦西区的一个公寓里撰写广播稿,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他说:既然命中注定是同胞,自己必然和法国人民生死与共。在讲话稿中,戴高乐旁敲侧击地呼吁美国支持欧洲对纳粹的战争,“新世界就会拿出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与黑夜茫茫的巴黎比较起来,伦敦也好不到哪里去。9月的一个夜晚,德国派出了1500架飞机飞抵伦敦上空,把无数炸弹扔向伦敦的大街小巷。始建于1123年的圣玛丽教堂价值连城的彩色玻璃被震碎,白金汉宫也被五枚炸弹命中。风景如画的剑桥小镇,在纳粹的轰炸中成了人间炼狱。剑桥大学的莘莘学子除了用时髦的词语谴责法西斯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建树。1940年的这个夏天,除了对美国人的幻想之外,英国只剩下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发誓抵抗的声音,以及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我们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将来也不会。”
在连接欧亚大陆的地中海之滨,希腊已经被纳粹征服。这个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的神奇大陆,留给世界最悲情的一幕是:一名德国军官下令,叫一个希腊士兵把蓝白两色的希腊国旗从阿克波利斯古城上降下来。遵照办理的士兵爬上100多米高的城墙,将国旗裹在自己的身上,然后从城墙上纵身跃下,奋然死去。
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远离战场的美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成为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美国民众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孤立派和干涉派。
“让美国远离战争!”——孤立派看起来深谙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退回美洲去”的要领,他们要求美国政府首先要保卫美国,对于7000公里之外的欧洲以及远在1万公里之外的亚洲事务,美国应当置身事外。在孤立派看来,希特勒只要占领了英国,便会心满意足。英国人没有了祖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还有美国吗?联合王国的舰队根本用不着和德国军队火拼,只要高高兴兴地向西开拔,改由美国指挥就是了。
至于在美国本土不断呼吁援助欧洲的犹太人,孤立派认为其心可诛。他们认为犹太人控制和影响着电影、报刊、广播和政府,如果美国参战,“犹太人就罪责难逃”。对于日本在亚洲的侵略,孤立派要求美国政府保持克制,参议员塔夫脱毫不留情面地警告白宫说:“为了印度支那某个连名字也念不上来的地方,叫美国的子弟去送死,美国妇女是不会干的。

与孤立派针锋相对的,当然就是干涉派。他们认为,在棘手的问题引起普通人关注之前把它提出来是一种美德。作为与美德并驾齐驱的智慧之一,干涉派认为应该引导人们超越短期的个人利益,用长远的、有利于大众幸福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在干涉派看来,希特勒的目标并非是欧洲大陆,特别是纳粹和意大利、日本结成轴心国联盟之后,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风景这边独好”是美国一厢情愿的幻想。
干涉派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引起了英国的共鸣,英国驻美国大使罗西恩勋爵为这种观点叫好。在耶鲁大学1940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罗西恩勋爵警告说,孤立是完全办不到的。一个富裕强盛的美国一定会让希特勒垂涎三尺,战争就在美国人身边。
在两派激烈的交锋中,总统支持哪一派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民众的分裂。从根本上说,罗斯福当然是支持干涉欧洲战局的,白宫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防止任何国家单独控制欧洲——这事实上是第一次大战以来美国从未改变的外交政策。但是总统却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对干涉派的支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总统。也正因为他是总统,罗斯福就必须是最孤独的那个人。总统只能属于自己的那一派——曲突徙薪派①。
作为曲突徙薪的重要措施,罗斯福加快了备战的准备。1940年,美国将自己的钢产量提高到6699万吨。同年,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全面开工,一共也只生产了2800万吨钢。除了高级知识分子和那些在政治上比较敏感的美国人之外,罗斯福的未雨绸缪并没有引起普通美国民众的注意。这倒正中罗斯福的下怀,因为在战争尚未波及美国时,美国人需要的就是和平。罗斯福的备战只能去做,却不能说。相反,在公开的谈话中,罗斯福一再重申他不会派美国青年到国外打仗。他说:“既然听众中尽是为人父母的,我愿意借此机会再提出一项保证。这句话我早已说过,自己都觉得耳朵起茧子了,不过不妨再说一遍、两遍、三遍:你们的孩子是不会被送出去参加外国的战争的。”
罗斯福的言行不一遭到了那些看穿他底细的知识分子的耻笑。他们中就有《时代》周刊发行人卢斯的夫人——她后来担任过美国驻意大利的大使。卢斯夫人说,各国领袖都有自己的风格:丘吉尔的标志性动作是双指做V字形表示胜利;希特勒喜欢高举右臂——纳粹军官也跟着效仿;墨索里尼虽然骨气一般,但是走起路来却昂首阔步;至于蒋介石的光头,那简直是中国国民党首脑的专利。而美国总统呢,什么也没有。如果说罗斯福有特点的话,那么——卢斯夫人诡异地舔舔手指,然后伸出去试探风向。
卢斯夫人对于罗斯福“见风使舵”的讽刺尽管刻薄,却未必不是事实——事实上这对于罗斯福而言,可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罗斯福凭什么能连任三届总统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罗斯福决定参加下一任的总统竞选。不过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从1932年当选总统并于1936年连任以来,罗斯福的任期将在1941年1月20日届满。自从美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拒绝连续担任第三任总统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任何一任总统的任期都不得超过两届。虽然竞选连任第三届总统并不违反宪法(195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确定总统任期不能超过两届),但是它将颠覆自华盛顿以来从未被动摇过的传统。传统固然不具备约束力,但是必须承认,传统的力量有时不仅胜过法律,而且比法律更有群众基础。
指挥罗斯福第三次竞选连任的,是总统助手哈里·霍普金斯。他在芝加哥一家饭店开了一个房间,并把这个房间漆成棕黄色,在房间的浴室中,有一条电话线直通白宫。霍普金斯似乎做通了芝加哥市长的工作,因为这位市长在芝加哥体育馆的地下室安装了一个麦克风,并且直通会场的广播系统。每当人群聚集倾听演说的时刻,这个麦克风就会大喊一声:“我们就要罗斯福。”于是会场里的人也跟着大喊“我们就要罗斯福”。后来共和党人研究了这个非同寻常的声音,发现它出自芝加哥市的下水道监督之口。胜任这份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嗓门必须很高,声音必须洪亮。共和党批评说,由下水道监督来呼喊这样的口号耐人寻味。
与民主党通过麦克风大声呼叫“我们就要罗斯福”不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进行得如火如荼。呼声最高的,当属名满美国的俄亥俄州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和纽约州参议员托马斯·杜威。这两位重量级的参议员对于打败对手都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塔夫脱甚至以“ME-1940”为竞选总部的电话,意思是“1940年,舍我其谁”。不过,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可不买他们的账,因为共和党盼望提名一位可以打败罗斯福的人。经过党内六次投票,他们让来自印第安纳州的企业家温德尔·威尔基代表共和党和罗斯福角逐。
共和党的这个提名让民主党人跌破眼镜,因为一方面威尔基在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是个民主党人,加入共和党不过是大选之前的事情。而且威尔基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也属于自由派。必须承认,温德尔·威尔基在人品方面堪称模范,不过他在竞选方面不太在行。比如,他支持竞选对手把军火送往英国,支持总统的征兵方案,还支持用美国的旧军舰换取延长美国租用英国基地的使用权。他对总统唯一的批评是,总统不应该背着国会这么干。在这样的竞选面前,威尔基如果要战胜罗斯福,那是需要奇迹的。
另一方面,威尔基身体不好,特别是嗓子,总是在需要大声疾呼的时候处于沙哑状态。9月间,在连续进行了两场演说之后,威尔基的嗓子竟然全哑了。耳鼻喉科的医生建议他不要再说话了,因为这是治疗的唯一办法。这可就成了麻烦:总统候选人怎么能不说话呢?倒是一位共和党律师喧宾夺主,他公开发表谈话说:“除了一些穷光蛋,一年挣不到1200美元,却还要受之有愧的穷小子支持罗斯福之外,唯一会给罗斯福投票的,就是他的家人。”他以为他说出了威尔基的心里话,实际上他的话让威尔基感到难堪。
不仅如此,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电台也跳出来给威尔基帮倒忙,他们在电台中粗鲁地说:“当你的孩子快要死在欧洲战场上,当你的孩子在万里之外的印度支那呼叫妈妈的时候,你可别怪罗斯福派他远征国外,你只应该责备自己,让罗斯福回到白宫!”共和党的电台虽然满足了一时的快感,但是他们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美国毕竟还没有参战,他们关于牺牲的宣传多少有点诅咒的嫌疑;二是,如果纳粹打上门来,美国总统难道要带领1.23亿美国民众夹道欢迎豺狼吗?
帮助罗斯福继续留在白宫的可能还有希特勒,尽管他是最不希望看到罗斯福连任的人。为了阻止罗斯福继续执掌美国,希特勒同意拨一大笔钱,用于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支持民主和共和两党中的“孤立派”。经手花这一大笔钱的是德国驻美国使馆的一名级别不高的官员。在给德国总理府的报告中,他吹嘘说,共和党竞选纲要中“美国第一,争取和平”的部分是他促成的。很可能是为了推卸责任,这位外交官自鸣得意地炫耀:“我们出了钱,可是一点风声也没有走漏。”
第二章·希特勒会让罗斯福的“阴谋”得逞吗
·屡败屡战的罗斯福是现实版的阿甘
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第三个任期的总统,这在1940年11月7日后,就不再有争论的价值。虽然共和党的报纸《华尔街日报》把大选结果塞在第六版并不重要的地方发表,但是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眼里,罗斯福依然是“冠军”。威尔基看起来并没有因为选举的落败而沮丧,因为在总统选举结束之后,他的嗓子奇迹般地好了。
现在,就来认识一下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第三次——四年后他又第四次当选总统的人吧。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出生于纽约,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比父亲小26岁的母亲是一位贵族出身的漂亮女性,她举止优雅,而且在国外接受过教育。这样的一位母亲,对罗斯福的言传身教弥足珍贵。罗斯福因此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并学习了德语、法语和拉丁语。5岁时,罗斯福跟随父亲去觐见当时的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克利夫兰总统眯着眼睛瞅了一会儿罗斯福,给他一个匪夷所思的祝愿:“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
罗斯福家族是一个超过300年历史的大家族,早在纽约建立之初,这个家族就已经在纽约建立了巨大的产业,并成为纽约乃至美国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1901年,年仅41岁的西奥多·罗斯福接替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的威廉·麦金莱,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他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此后,西奥多·罗斯福获得连任。在任期内,西奥多·罗斯福开凿了巴拿马运河,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航程缩短了将近8000英里;创立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尊敬的政治家之一。
受到这位远房叔叔的影响,青年时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政治充满热情。1900年,小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政治学,同时兼修历史学和新闻学。四年后,小罗斯福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投入工作,而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值得一提的是,小罗斯福的大学历程几乎和老罗斯福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小罗斯福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了他的恋爱旅程。他恋爱的对象是老罗斯福的侄女埃莉诺·罗斯福。二人很快擦出爱情的火花,并于翌年举行了婚礼。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婚礼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出现在嘉宾席中。总统的出现让婚礼变成了绅士名媛高谈阔论的舞台,他们对日俄战争的讨论以及对远在一万英里之外的中国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了罗斯福跻身政治舞台的兴趣。五年后,罗斯福放弃正在执业的律师资格,以民主党人的身份进入政界。这让共和党出身的西奥多·罗斯福十分恼火,认为小罗斯福是叛徒,并骂他“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
不过,小罗斯福没有放弃民主党人的初衷,他乘坐一辆红色的汽车到处演讲,终于成功获任纽约州的参议员。1913年,在老罗斯福退出白宫一年后,小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部长助理。在这个职位上,罗斯福因为主张建设一支“强大而有作战能力的海军”在美国政坛上崛起。1920年,民主党提名罗斯福为当年的副总统候选人。
智慧、干练、胸襟宽广、充满活力——这是38岁的罗斯福留给选民的印象,但是这个印象并没有把他送入白宫,而是让他重新回到了律师岗位上。第一次竞选副总统遇到挫折,这并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罗斯福越挫越勇,他为自己作了一个十年规划,目标仍然是白宫,这次他把目标修正为竞选总统。在罗斯福看来,“小男孩要想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都必须下定决心,不仅要准备克服千重障碍,而且还要承受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
罗斯福的誓言不幸一语成谶。1921年8月,罗斯福带全家在缅因州坎波贝洛岛休假时,赶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火灾。在扑灭了这场大火之后,罗斯福跳进了冰冷的海水中。上岸后,罗斯福感到全身疼痛,并被随之而来的高烧放倒在病床上。等他从昏迷中醒来时,下肢完全麻木了。他被无情宣告: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也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症。在那个时期,人类尚未攻克脊髓灰质炎,这意味着罗斯福再也无法用自己的腿来支撑躯体。
医生为罗斯福安装了假肢,长达10英寸的钢板镶嵌在他腿部的肌肉中,排异反应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罗斯福的意志。为了配合治疗,罗斯福不顾妻子的强烈反对,拿出他全部财产的一半,开发他们家位于佐治亚州的一个废弃的度假村。佐治亚州盛产温泉,那里流传的谚语说“哪怕病入膏肓,泡温泉也能让你站起来走路”。罗斯福把整修度假村和开发温泉资源结合起来,很快使度假村重现活力,开始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罗斯福本人也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坚持不懈地锻炼,力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在不惑之年却要蹒跚学步,这样的困境和尴尬足以让许多人消沉。但罗斯福没有被击垮,相反,专供他本人疗养的一个温泉,成为“笑声震天的地方”。
1929年,罗斯福重返政坛,在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中战胜对手。193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终于梦想成真,获得了民主党提名,成为第33届美国总统候选人。他的竞选对手,是谋求连任的现任总统赫伯特·胡佛。那时的美国已经被胡佛搞得鸡犬不宁,失业、破产、倒闭、股价暴跌就是那个时代全部的关键词,美国人把这些关键词组合起来,称为大萧条。在这样的氛围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以“3R”来拯救美国:复兴
(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的竞选纲领遭到胡佛那帮人的耻笑。胡佛的农业部长大骂罗斯福,说他关于新政的鼓噪是“典型的骗子宣传家”。海军部长则预言,如果罗斯福当选,将有一亿人的身家性命难保。胡佛本人则叫嚷:“同胞们!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些新花样。”他警告选民不要相信罗斯福是“什么都说得到做得到的神仙”。
与胡佛的空洞和悲观相比,罗斯福简直就是希望和未来的化身。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只要昂起狮子般的头,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就抓住了全场每一个人的注意力。他的烟嘴儿永远朝天撅起,传递的语言分明只有四个字:永远向上。他热情、亲切而且保持必要的严肃。这些都还不够,重要的是罗斯福的声音,他那种特有的声音——像中学生一样纯真而又带有波士顿贵族口音,就像3月里的小雨丝丝入扣地打在听众的心田里。罗斯福说:“因为大家团结一致,我们就能拧成一股绳,把我们从大萧条的泥坑中吊出来。”
结果,选民抛弃了胡佛。在全部48个州的选票中,罗斯福赢得了42个州。自从林肯大胜麦克莱伦以来①,两党竞选史上还没有人取得过这样的胜利。以至于连罗斯福本人都对这样的胜利诚惶诚恐。在胜利的当晚,罗斯福对儿子说:“吉米,你知道我这辈子只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失火。可是今天晚上,我好像为一件别的事情担心起来了。”罗斯福担心的是什么呢,他说:“我担心我干不了总统的工作。”
然而,他干得很好。他每天工作14小时,而且卓有成效。虽然行动不便,但白宫与外界联系的电话十分畅通,事实上罗斯福每天有14的时间是在电话里谈工作。在电话工作中,他看起来遇到的唯一障碍是部长们对他的陌生。比如他打电话给劳工部长弗朗西斯·帕金斯,告诉接电话的部长秘书说:“我是弗兰克②,我能请帕金斯小姐接电话吗?”那位漂亮的女部长很茫然地对秘书说:“我不认识什么弗兰克,你问问他是在哪里工作的?”罗斯福只好回答说:“我在合众国工作,我是总统。”大概是因为这位部长秘书的挡驾给罗斯福留下官员“脸难看,事难办”的印象,罗斯福允许很多人直接给他打电话。在白宫总机掌握的名单中,居然有100多人可以不经过秘书安排,直接打电话给总统本人。
除了打电话处理工作之外,罗斯福还鼓励人民给他来信,反映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他每天收到的信件少则有5000封,多则达到8000封,是前任胡佛总统的10倍。这些来信,罗斯福不可能逐一阅读,但是他要求工作人员尽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他曾经收到这样一封来信:
亲爱的总统先生:
此信只是想告诉您,现在一切都办妥了。您派来的人找到了我们家,我们便同他一道去了银行,银行答应抵押贷款可以慢一点还。上次去信,我说家具也给人拿走了,这一点想必您还记得
。这些家具,您派来的人也帮我们弄回来了。像您这样的总统,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
由于有这样一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总统殚精竭虑地工作,美国经济从谷底爬了上来。到罗斯福第一个任期结束时,美国民众的收入增加了50%,用罗斯福自己的话说:“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带着这样的政绩,罗斯福在1936年再次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奇了。1940年,到罗斯福第二个任期结束,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罗斯福兑现了他给选民的承诺——恢复美国人民的信心。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罗斯福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开始时说的那句话,就成为美国民众耳熟能详的名言——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在丘吉尔的请求下,罗斯福大发慈悲
在1940年的这个选举季节,美国人民摒弃传统,破天荒地让罗斯福开始了他第三个总统任期。然而罗斯福的身体却有点撑不住了,特别是在大选之后,总统得了鼻窦炎。这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当鼻窦炎和不时发作的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一起袭击总统时,他只能选择休息。
总统休息的地方,是被称为“美洲首都”的迈阿密。它位于佛罗里达州东南角,与加勒比海的明珠古巴隔海相望。当大西洋对岸的欧洲烽火连天时,美国总统却可以在深秋的加勒比海滩享受阳光,这不能不说是“福气”。但是对于风光旖旎的海滩,罗斯福似乎兴致不高,除了偶尔喝点葡萄酒之外,总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瞭望和抽烟中度过。毫无疑问,总统在思考欧洲的战争,但是总统在瞭望什么呢?
随着一架水上飞机的翩然而至,总统的瞭望有了答案。飞机送来了一封信,它来自英国首相丘吉尔。信中说:英国的物资十分短缺,却没有钱采购补充,因为国库的存款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区区20亿英镑。要想在和纳粹的战斗中坚持下来,英国和欧洲都需要美国的帮助。丘吉尔大概理解美国《中立法案》所确定的原则,他并不怂恿美国的军舰开到大西洋的东岸,而是建议美国和纳粹德国在经济领域竞争。丘吉尔首相在信中恳求美国总统,能不能在美国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想个办法,防止英国继续沉沦下去,变得“一贫如洗”。
长于辞令的丘吉尔一生写过很多封信,其中不少声情并茂的信都成为中学生竞相摘抄的格言,比如他说过“悲观主义者从每个机遇中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从每个困难中看到机遇”。但是,罗斯福看到的这封信,却朴实无华,这在丘吉尔的信件中极为罕见,却很可能是丘吉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封信。因为,在看了这封信之后,美国总统整整沉默了两天。两天之后,12月17日,罗斯福总统回到首都华盛顿,作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向英国提供武器。
向英国提供武器,不仅意味着直接埋葬了《中立法案》,而且意味着美国不宣而战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如果任由英国沉沦下去,一俟纳粹征服了欧洲,那不仅意味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全面破产,而且还意味着强大的纳粹将驾驶着坚不可摧的舰队,浩浩荡荡地开赴美国。为此他必须说服美国人援助英国。说服美国人援助英国并不难,但是让美国人向英国提供武器和纳粹作战,美国人肯定不干,因为这会让纳粹憎恨美国,引火烧身。不过罗斯福是有备而来的,他在向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前,先发制人地向新闻界吹风。和丘吉尔的来信一样,罗斯福的记者招待会没有任何修饰,总统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闻,也许这一点可以算是一条吧。”
被罗斯福视为“这一点”的新闻,却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新闻之一,这就是著名的《租借法案》。对于这个从生意场上借鉴过来的术语,罗斯福用了45分钟的时间来解释,他说:
设想我的邻居失火,而我家里有一条浇花用的水龙带,要是让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我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我怎么办呢?我不会在救火之前就对他说:“老兄,这条管子我花了15美元,你得照价付钱。那我怎么办呢,我不要15美元,我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带,如此而已。火灭了之后,水带如果还好好的,没有损坏,他就会原物照还,连声道谢。要是坏了呢,那用实物偿还就是了。
罗斯福的这个比喻听起来并不难理解,但是罗斯福要租借给英国的可不是水带,而是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甚至还有棉花和军靴。这些东西英国用完后能不能偿还,是有疑问的。重要的是,按照这个法案,借给谁、借什么、几时借之类的决定权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总统。按照汉密尔顿参议员的说法,这个法案如果能通过,美国国会的权利就和德意志帝国的国会相差无几,后者因沦为希特勒的侵略工具而饱受诟病。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参议员则批评说:“《租借法案》无异于美国大发慈悲,向全世界施舍糖果。”
在这样的氛围中,众议院对《租借法案》的表决产生分裂在所难免。不过罗斯福并不担心,因为他已经成功地拉拢了共和党中的温和派,他们表示会在众议院的投票中支持这个法案。最主要的是,在支持罗斯福的共和党人中,有那位德高望重的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1941年2月11日,威尔基到国会作证时,明确支持这个法案获得通过,他动情地说:“纵观民主国家的历史,处于目前这样的灾难情况下,必须授予总统非常的权力。”
既然和罗斯福竞选总统遭到淘汰的人都支持扩大总统的权力,那些反对《租借法案》的人就不再作声了。1941年3月,《租借法案》通过了,它在众议院的文件编号是1776。这是个注定属于美国的数字——1776年7月4日,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的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的统治。165年后,美国众议院通过1776号决议,决定赋予美国总统无可比拟的强大权力,执行《租借法案》,以帮助英国赶走纳粹。
按照《租借法案》的条款,丘吉尔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国驱逐舰。早在8个月以前——1941年7月31日,丘吉尔就写信给罗斯福,呼吁他向英国提供驱逐舰。在那封语言华丽的信件中,丘吉尔以独具特色的“丘吉尔式语言”煽动说:“我必须告诉您,世界历史尽管漫长,这件事现在却是刻不容缓的。”
·美国不坐等德军到来
美国允许把军舰和战略物资租给英国是一回事,但是美国的援助要进入英国形成战斗力,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来自美国的军舰必须进入大西洋,而那里是战场——事实上,大西洋靠近欧洲的那一部分几乎是德国的内海。换句话说,无论罗斯福用什么样的语言包装美国对英国的援助,都必须与希特勒的军队相遇。所以,纳粹毫不客气地挖苦说:“罗斯福搞这一手,可能会在大西洋引起一些使美英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麻烦事。”
这麻烦事之一,就是德国的“狼群”——由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的海上封锁力量。
第一次和德国的“狼群”相遇,是在《租借法案》正式签署一个月,1941年的4月11日。那天,有一艘荷兰货船在美国划定的1000海里“安全区”内被鱼雷击中,美国驱逐舰赶去救援时,通过声呐系统发现了潜伏在水面下的德国潜艇,此刻它正扬扬得意地向指挥官报告自己的战果。美国驱逐舰跟它“客气”了一下,希望它离开,但是德国潜艇不知道美国驱逐舰的真正意图,它准备干掉这艘驱逐舰。美国驱逐舰只好放了一堆的深水炸弹把德国潜艇赶走。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罗斯福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说:“要是坐等德国人来到家门口,那就是自杀。”
不久,罗斯福看到了海军部报上来的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建议派遣海军陆战队第一旅到冰岛,接管英国军队的防务,准备“作战”。关于开战这类的问题,应该由国会讨论作决定的,但是罗斯福直接批准了海军部的这个备忘录,他的批示非常干脆,只有一个字:“行”。
罗斯福批准海军陆战队在冰岛登陆几天以后,希特勒的190个师在三个特种旅的协同下,从北起北冰洋、南至乌克兰的漫长边界线上,突然对苏联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对于纳粹的闪电进攻,斯大林并不意外,意外的是希特勒的进攻完全超出他的想象。苏军在战前预测德军的攻击矛头将会是南部战线——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因此苏军将精锐部队部署在那里以逸待劳。然而德军此次行动却从三个方向同时并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略目标是攻占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直指首都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则是军事重镇基辅和高加索油田。这就是被希特勒称为“全世界都会大惊失色”的“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计划部署周密,行动迅速,半天之内,苏联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一个月之内,苏联有60个师近160万人被纳粹德军歼灭。
希特勒既然对苏联动手了,而且取得了连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的重大胜利,罗斯福也就不必再忌惮美军出现在欧洲战场了。7月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旅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登陆。不过在公开的声明中,罗斯福仍然遮遮掩掩,他说美军的行动是应冰岛政府的“要求”而安排的,其目的是:防止“有人利用冰岛作为海空基地,进攻西半球”。美国总统的说法遭到了知识分子的质疑,因为按照轰炸机的航程计算,雷克雅未克距离美国最近的基地约4000英里,而距离柏林不过2800英里。
强词夺理地占据舆论制高点,这本来是纳粹的长项,如今被美国总统用来对付纳粹,希特勒难免有气。按照这位元首的性格,德国潜艇应该立刻封锁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让登陆冰岛的美国军队有来无回。但是这次,希特勒保持了罕有的克制。他认为罗斯福正处心积虑寻找与德国开战的理由,他决定不上罗斯福的当。所以元首告诫海军司令说,要尽量避免攻击美国军舰和潜艇。当然了,希特勒给他的海军上将留下了回旋的空间,元首不无仁厚地说,如果潜艇无意中搞错了,也不必追究指挥官的责任。
从逻辑上看,希特勒的克制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德国已经倾注了大量军力进攻苏联,他不想再树立一个更强大的敌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害怕美国。相反,希特勒在要求他的海军司令对美国军舰保持克制的同时,强烈暗示:等他击溃了苏联,肯定会“严惩”罗斯福。
希特勒心里那点事,罗斯福其实心照不宣。既然早晚都要互相瞄准,那就应该早点擦枪。所以罗斯福下令美国军舰在冰岛以南为运送战略物资的商船护航。虽然接受护航的船只被假定为是美国的,但是海军作战部的军令却写得清清楚楚,“任何国家的船只”都可以结伴而行。
9月4日,潜伏在冰岛海域伺机攻击商船的德国U652号潜艇,发现自己受到深水炸弹的攻击,而且头顶上恰好有一艘驱逐舰。U652想当然地认为驱逐舰是英国的,而且驱逐舰的目的就是要炸沉它。于是,U652号执行了标准的战斗程序,它向这艘驱逐舰发射了两枚鱼雷。早有准备的驱逐舰闪转腾挪,巧妙地躲开了鱼雷的攻击,并且发射深水炸弹自卫。战斗中,驱逐舰和潜艇都没有受伤,但这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德国潜艇攻击的驱逐舰并不是英国的军舰,而是美国的“格里尔”号驱逐舰,至于率先向U652号投放深水炸弹的,也不是这艘美国驱逐舰,而是英国的海上飞机。
德国潜艇率先攻击美国驱逐舰,这本来是战争时期并不鲜见的误会,但是罗斯福要的就是这个,他严厉斥责德国的“海盗行为”后,心满意足地修改了海军的作战条令。原本保持克制的“搜索前进,巡逻海面”的作战条令,被修改为充满火药味儿的“搜索海面,遇敌即歼”,换句话说,总统是要美国海军看见德国船就要开火。很显然,U652潜艇无意中惹的祸正好符合了罗斯福的需要,这看起来有点像日本人在北平城内寻找它声称失踪的士兵一样,属于那类上不了台面的借口,但毕竟有了借口。U652让罗斯福可以向德国人开火,而寻找在北平城内失踪的士兵,也最终成为日本侵占中国华北的导火索。
这个时候,希特勒终于看清楚了罗斯福真正的目的:他不想让希特勒征服欧洲后去收拾自己,罗斯福已经在海上不宣而战了。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